文/南宫天
弥渡县牛街彝族乡,位于弥渡县南端,距离县城70千米,是真正意义上的三州四县交界地。境内高山密布,沟壑纵横,是集老、少、边、穷的典型的山区乡。据考证,牛街境内大约在明朝初年陆续有人居住,后逐渐形成彝汉杂居的村落格局。
因此,牛街的历史谈不上悠久,但是由于彝汉杂居的格局,产生了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融的现象,汉民族主要形成了花灯文化,彝族在祭祀、打歌、刺绣等方面均有建树,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哀牢山彝族文化。我们从这些流传较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可以窥见彝族人民的社会变迁史,从中发现彝族人民流淌于血液中的民族固有的本色,这就是他们的热情,他们的豪放,他们的包容,他们的友善。
牛街彝族乡鸹鸪节的形成,最初源于马安村委会二宜可坝村,该村是彝族聚居的村落,全村有39户人。听祖辈老人讲,关于鸹鸪节的来源,在当地流传着两个凄婉的传说。
下路人指点长老消灾
清朝末年,整个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饥寒交迫,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波及到社会的各个阶层。清末的哀牢山区,广大的老百姓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连续的干旱却让百姓们颗粒无收,但是地主依然催逼着交地租,人们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更糟糕的是,人畜都患上了瘟疫,死亡不计其数,饥荒、死亡的恐惧感笼罩着哀牢山上空,空气中弥漫着绝望的气息,人们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就在这阴森恐怖的气氛里,有一天二宜可坝村来了一个下路人(风水先生,精通易理的人,可算是当时文化的传承者),找到村里德高望重的彝族长老,长老名叫老旺,对老旺语重心长地说:“我在你们村的山背后树林里听到鸹鸪、阿务、背背笼三种鸟凄凉的叫声,那是你们村里死去的亲人们的化身,是亲人在哀嚎,你们村要面临一场更大的灭顶之灾。为了避免这场灭顶之灾的发生,你们必须举全村之力,到那三只鸟叫唤的三棵树下去做大型的祭祀活动,一定要想方设法宰猪宰羊杀鸡进行虔诚的祭祀,以得到天神的庇佑,方可避免这场灭顶之灾。”
村里人听了下路人的指点,大家都半信半疑,等待着长老老旺的发话。老旺说:“下路人与我们并不相识,如今不辞辛苦来到我们村,为我们指点迷津,我看他说的话应当可信,我们现在也只有这个办法了。”第二天,在长老的带领下,全村男女老幼牵着羊,赶着猪,提着鸡,准备好其它祭祀用品,一同来到下路人指点的三棵树下。整个仪式由长老主持,口中念念有词,并连续打了三个卦,然后全村人向鸹鸪、阿务、背背笼的塑像集体跪拜,用最虔诚的仪式,祈求天神保佑,希望二宜可坝村从今以后能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平安、人丁兴旺,过上太平安稳的幸福日子。然后所有的男女老少跟随着长老,大家一起喊着“来顺!来顺!平安!平安!”的口号,从山上回到村里,整个仪式才算完毕。
那一天恰好是农历的二月初七,自从那天祭祀之后,村里人畜的死亡渐渐地少了,地里种的庄稼也慢慢长出来了,也许真的是感动了天神,得到了天神的庇佑。为了感激那先人化作而成报信的三只神鸟,也为了感激那个不知名的下路人的指点,二宜可坝村每年二月初七的祭祀鸹鸪的活动,就这样年复一年,一直流传到现在,距今已经有多年的历史。
六旬老妇化作鸹鸪鸟
话说清咸丰年间,二宜可坝村还不叫这个村名,而是叫“乌里可包”。“乌里”是彝语布谷鸟的意思,在当地也叫“鸹鸪鸟”,其实就是报春的杜鹃,“可包”为多,意为布谷鸟多。当年“乌里可包”村有一对夫妇,辛辛苦苦养育了“五男二女”,就是五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里,这样的家庭是理想幸福的家庭。可是好景不长,丈夫有一天上山打猎,被野兽咬死了。从此,所有的家庭重担就落在这个妇人身上,她含辛茹苦地把“五男二女”养大成人,转眼自己也到了六旬老妇人。后来老妇人得了一种怪病,一病就是卧床不起,儿女们都很孝顺,一年四季轮流照顾老妇人,有时连庄稼都顾不上按季节种植了,耽误了很多农活,但是儿女们都无怨无悔,尽心尽力地照顾老妇人。可是,天不遂人愿,老妇人最终还是归天了,留下兄妹七人。兄妹七人含着悲痛,安葬了母亲。
就在母亲去世后三个月,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大哥和小妹相继染疾,那正是瘟疫流行的时候,没过几天,大哥和小妹跟着母亲去了天堂。在一年的时间里,三个最亲的人离开了人世间,这是多么痛苦和悲伤的事情!留下的五个兄妹伤心欲绝,哭得死去活来,庄稼地里长满了野草,也没有心情去打理。母亲在天国里,看到儿女们的伤心,于是就托梦给活着的儿女们:她会化作鸹鸪鸟,小妹化作背背笼,大哥化作阿务鸟,不同的时令会在村子的后山上叫唤,提醒活着的兄妹该做什么。如今的二宜可坝村还流传着民歌为证:“惊蛰春风两开泰,鸹鸪叫你快育秧。”‘清明谷雨烧香火,背笼叫你收豆麦。”“立夏小满遍地金,阿务叫你栽种了。”
为了感激先人的提醒,后来村里的人们就到神鸟叫唤的地方,来祭拜他们。由于鸹鸪鸟是母亲的化身,母亲是最伟大的,后来祭祀仪式上,就逐渐演变为对鸹鸪塑像的祭奠,本质上也代表着所有去世的先人,包含着阿务和背背笼。就这样,每年仲春时节的二月初七祭祀鸹鸪的仪式,一代一代流传至今绵延不绝。
以上两个传说,虽然情节相差较大,但本质上殊途同归,可以提炼出一些最本真的特征。首先,二宜可坝的“鸹鸪节”,形成于清咸丰年间,是彝族先民敬畏自然感激自然的一种心理反映,是古人崇尚的“天人合一”境界的延续与表现,天道就是人道,只有敬畏自然顺应自然,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对于今天的人们,依然具有警示意义。其次,这一祭祀仪式,包涵着对先人的缅怀与感恩,我们要铭记一些“本原”的东西,体现了人世间的一种“孝道”,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在低俗横行的当代,人们通过这样的祭祀仪式,是否应该有点别样的感悟?第三,鸹鸪鸟是报春的使者,春暖花开万物争荣,一年之计在于春。鸹鸪鸟也可以看做是哀牢山区彝族部落的一种图腾崇拜,延续如今的祭祀活动中,还有一个“背对背”打歌的环节,其实就是表示对天神的敬畏,祈求平安赐福吉祥。鸹鸪鸟出现在春天,春天象征着生机与希望,因此这样的祭祀活动,它可以释放出正能量,传播积极的正能量。这也是牛街彝乡最近几年来鸹鸪节举办得火热的一个因素,当物欲横流充斥过多的时候,人们希望寻求一种平和安详的载体,心理上从另一个层面得到安抚与慰藉。不信,你也可以来到彝乡,亲自感受一下每年二月初七的鸹鸪节盛会,你就如同笔者一样多一些心灵深处的思考。
作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dalishizx.com/dlsxw/7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