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边上多亿打造的公里生态廊道
春节回弥渡老家,乘机与家人游玩大理洱海。第一站选择了洱海,巧遇洱海修建了一百多公里的环湖生态廊道。环湖一周,感触颇多。从旅游角度看,廊道亲水环境很好,家人和很多游客看见苍山洱海这么美高兴得不得了。洱海就在眼前,白族民居基本整齐划一,令人赏心悦目。整个工程从景观,旅游设计等方面还是收到老百姓欢迎,人民很满意。从生态学的专业看,所谓“生态廊道”基本出自不懂生态学之人的设计。把大面积环湖湿地改成公园模式,引入大量草坪,沙滩和外来花草,基本破坏了海岸原生植被,洱海芦苇丛生的野趣大面积也消失殆尽。简单看,诸多新的生态问题立马就会显现出来,如水鸟无处藏身与繁殖,大面积需要浇水草坪浪费水资源等等。洱海边大量湿地改变成了公园,不符合生态修复基本原则
从生态廊道与人的关系看,生态廊道建设解说系统太弱太弱,自然解说重视不够,从组成上看是建设方意识的缺乏。生态建设项目一定要把大自然的山川湖海地理,动植物的秘密解说传递给公众。如洱海怎么形成的?湖中黑鸭子叫什么名字?(“白骨顶”鸡),水中的树为何泡不死?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等等。没有环境解说,自然遗产的概念就很难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就会流于形式。从生态学和自然教育专业看,我觉得这个项目景观与旅游尚可,生态文化和解说系统有待提升,生态修复问题很大,甚至是不及格的。大理洱海生态廊道自然解说太少(孩子们其实很感兴趣)
最后,也是最令我感慨万分的是“学术为何不能为社会服务”。生态学现在已经发展到基因组与大数据时代,但整个社会生态建设却基本是环境科学里“堵的思维”,缺少生态学理念中的“变的思维”。生态学里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如“尊重原生环境和原声植被”,“群落构建”,“中度干扰有助于生物多样性维持”,“热爱乡土”,“可持续,低碳管理与节水”,“原住民视角环境观”,“考虑动植物关系”等等一些生态学基本概念都不太了解。用堵的治理思维,破坏原生环境不说,白白浪费了那么多“生态修复”的资金。若是变通一下用生态学中“乡野”其实就很好,尽量别去“修复”它,岂不更好。大理州政府网站对于“生态廊道”的简介
总之,大理生态廊道项目令人高兴,也让世人看到了大理的潜力与光芒,让大理熠熠生辉。该项目可谓是人民满意,领导满意的好项目,但专业上离真格的生态文明建设,还差很多,可谓任重而道远。有待进一步优化,未来项目更要总结得失,如总书记所言“要认真回顾走过的路,继续走好前行的路”。离开大理16年了,再次回来深感家乡变化巨大,发展潜力无限。新年开始,热爱大理,也祝福大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dalishizx.com/dlsxc/8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