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在很多人眼中,是巍峨延绵的苍山,是清澈明净的洱海,是南诏璀璨夺目的文化,是白族姑娘纯朴甜美的微笑。
甚至于《还珠格格》中紫薇所说“家家有花,户户有水”的地方......它是许多人心目中向往的诗与远方。
但我眼中的大理,却是凝聚了大理诸多文化的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三塔座落在这如诗如画的名山胜水之间,是大理国家级旅游风景名胜区的重要人文景观,也是中国南方最古老,最雄伟的建筑之一。
从唐代南诏国初期,初建崇圣寺,一直到今天,大理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中,千年屹立不倒的千寻塔一直见证大理千年的发展,时代的更迭。
三塔依山而建,规格出人意料的庞大,三只大鹏金翅鸟立于塔顶,目视前方的洱海,甚是雄伟、端庄、神圣。
瞻仰三塔并非只能单纯的远观三塔,这种走马观花式的游览方式只会让你与暗藏的美景擦身而过。从不同的角度瞻仰三塔,你会收获不一样的美。
沿着中轴线往后走(往苍山方向),你会体验到“山外有山,楼外有楼”的惊喜。
寻上苍山,登高眺望,伴随着晨光,如若还有薄云环绕,你会发现“近空无世界,当楚见波涛”的静美,足以让人心旷神怡。
尤其是明正德九年(公元年)大地震,千寻塔“裂二尺许,形如破竹”但“旬日复合”;民国十四年(年)强地震,大理城十室九塌,而千寻塔仅塔刹震落,金鹏倒毀,这不能不说是奇迹。
大家仔细看一定发现了塔前照壁上刻有“永镇山川”四字,字体苍劲有力,耐人寻味。为什么千寻塔底座会有“永镇山川”四字呢?
因为在历史上,大理是一个多水患的地方,“永镇山川”反映了当时修建三塔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镇伏水患。同时,这四个字也体现了大理三塔的重要历史地位,顺便提一下,古往今来,塔的功能大致可以分为崇扬佛教,镇灾降邪,观赏三种,而千寻塔兼具三种功能于一身,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崇圣寺历经千年沧桑和风雨剥蚀,毁于清咸丰年间,只有三塔至今屹立不倒,故,我们今天就重点来讲讲三塔。三塔正中的大塔叫千寻塔,轮廓端庄素雅,外观和西安小雁塔、登封永泰寺塔、洛阳白马寺塔为同一类型。
千寻塔高度为69.13米,建于唐代南诏国时期,为十六级空心密檐式砖塔,自建成起,直到年的这一千多年中,一直是全云南最高的建筑。
南北两小塔建于宋,均高42.19米,为十级密檐式八角形塔。三塔呈品字形鼎立,笔直入云,傲世苍穹。
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寻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卫,雄伟壮观,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方面的卓越成就。年3月4日,三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过了三塔往里走,两旁是崇圣寺三塔出土文物陈列馆,里面都是一些小型的观音铜像。
到了“南诏建极大钟”楼,五大重器之一的“鸿钟”就安放在这里。“鸿钟”指的是南诏王劝丰祐建极十二年铸造的一口大钟,所以又叫南诏建极大钟,上面有天王像和六波罗密图案。
传说,“鸿钟”在南诏时期是第一大钟,声音远而洪亮,钟声可传百里,那时的崇圣寺被誉为佛都,而钟震佛都被誉为大理十六景之一。不过,南诏建极大钟在清末咸丰年间被毁了,现在的是复制品。
寺内的雨铜观音,庄严静美,细腰赤足,造型精妙。相传在殿内铸造高三丈的观音,铸到一半时铜已用完,这时天上下了一场铜雨,人们便收集这些如珠铜雨才铸完了观音,故名雨铜观音。
雨铜观音毁于十年文革,现在寺内雨铜观音殿是近年才重新修建的。雨铜观音殿二楼,有两幅稀世画卷展出,一副为《南诏国史图传》,另一幅为《张胜温画梵像卷》。
有人说:大理,一生中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因为在大理时间是静止的,大理就像一个沙漏,过滤了繁杂留下了平静和安宁。
也有人说:大理已经被去过的人赋予了太多的情怀和意义,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诗和远方,没来过的人对它满怀憧憬,来过的人对它魂牵梦萦。
撰文;小鹿设计小鹿;摄影
秋天探索昆明,记录生活,传播春城文化图文侵删(
qq.转载请注明:http://www.dalishizx.com/dlsxw/7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