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之南,云极登峰”,“山不在高,有龙则灵”。云龙县的名称便出自于此,云龙县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部,东连洱源、漾濞,南邻永平、保山,西靠怒江,北接兰坪,总面积.95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20.6万人,有白、汉、彝、傈僳、阿昌、回、傣等20多种民族。云龙是滇西古县之一,曾为南方丝绸之路博南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同时也是世界上地势最高最险的经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盐马古道的起点。初夏时节,霪雨霏霏,暴雨倾盆之后,沘江两岸云雾缭绕,薄暮冥冥,见首不见尾的“云龙”,穿梭于群山之间,与“云龙”的地名相互呼应,相得益彰。云龙县经济并不算发达,县内交通也谈不上通达,还是贫困县之一,相较之大理州其他发达的县份:祥云、鹤庆等,它并不为人熟知。如果非要谈谈它有什么特色的话,那就是人们津津乐道谈论的卓然天成的自然景观_云龙太极,在云龙县城所在地北面1公里处,沘江水在这里绕出一个“S”型的大湾子,形成了类似道家“太极图”的天然地貌奇观。在这天然太极图东面有诺邓河流入,古人称之为“太极锁水”。诺邓河自东北蜿蜒而来,从“太极两仪”的正中间流出,犹如一根银链上挂着一把童锁,古人称之为“太极锁水”。有传说太极图北面江水圆绕如一根帝王玉带,人们恐生不测便挖山断脉,以制止出现“草寇草王”之类祸患,乃完整形成今日所见之圆形太极图案。这绝美的景观,多少为县城提升了些许知名度,人们总是倍感荣幸与欣喜,在自己时代生活的“太极盛地”,有着这极具特色的天然景观,更重要的是这天然景观带给人们不仅仅是视觉美好体验,“天然太极”更象征着下“风调雨顺,祥和安乐”,两岸的农田、鱼塘,两侧群山上的果园、茶地,都被赋予了“天然太极”象征着的美好寓意,每年的收获之际,都能硕果累累。这块土地上辛勤劳作的人民都沐浴着“天然太极”的之光,一年伊始至结束,劳有所得,健康祥和。更贴切地说“天然太极”是“太极圣地”上人们那份植跟于内心的“踏实”。形成于地质时代第四纪新构造运动的“天然太极”通过世世代代生活的人们赋予的种种传说,口口相传的传讼,已经岁月流年中成为了一个道教文化符号。“天然太极”的东北面是诺邓玉皇阁道教建筑群,西面是天然高山湖泊天池,南面有石门虎头山道教建筑群。周围这样“有意"的环境景观与建筑构造,使得“天然太极”和中国道教信仰中最高的神宫神殿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其中的道教文化理念呼之欲出。最自然的地理景观,最”巧合“的环境布置,相互呼应,构成一体,可称之为“天人合一”。每日傍晚黄昏之余,每经此地漫步锻炼之人,欣赏盛景之时也感悟着其中道教奥义,思附自我,让自己的精神世界也一览"天然太极"的"盛景“。
”天然太极”图案上的阴、阳两个鱼形坝子,北面的叫“庄坪”,后面的小山犹如狮头;南面的被称为“连井坪”,后面的小山宛如象鼻,两山之后就是进入诺邓村的大路,“狮象把门”的别称便由此而来。从此出发沿诺邓河向北约两公里便会行至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千年白族古村诺邓村,自唐代南诏之始,"诺邓"这个村名一直沿用至今。相较之于”天然太极“的“隐然于世”,诺邓古村则“声名鹊起”一些,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约6分钟关于诺邓盐井和诺邓火腿的介绍的片段,让这座千年白族古村走出了“太极圣地”,闻名于神州大地。原始、古典的隐世村落,饱含的安静和质朴,令人忘却骄躁与烦恼,放飞疲惫心灵的理想之地。
“天然太极”每年都会上演"换装秀”,四季节气在这里会展现不同色彩的美。春天,“天然太极”上阴、阳两个鱼形坝子里菜油花绽放,“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朵万朵菜花开”,天然太极”就换上了金黄色的踏青服。夏天,两岸的农田都插上了上了水稻,生机勃勃、郁郁葱葱,夏意盎然的夏装便闪亮登场。秋天,"无边落木萧萧下"、“霜叶红于二月花”是最生动切实的写照,两岸农田的稻谷已逐渐泛黄、待收,“天然太极”黄褐色的秋装便已披挂在身。冬天,冰霜漫地,两岸的生物已显得萧条,此时泛白的冬装便包裹着“天然太极”不息的生机。
情之有缘,缘浓则浓。缘之有情,情真则真。纸短情长,诉不尽的真情,“天然太极”给远方的你发送了邀请函,有意、有蕴的“天然太极”期待有性、有情的你的到来!
理想三旬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lishizx.com/dlsxw/5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