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生命传记"的课程中,很多同学回忆自己35到42岁之间的重大转折点时,都用人生换了个跑道来形容,而在一旁潜水的我却在心里悠悠的嘀咕:公元二零壹陆年,我来到大理,那是换了个星球……
由于女儿的学业,我们便在毓英开启了与华德福教育的亲密接触。我不能妄言华德福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是最完美的教育,但我坚定的要带女儿留在苍洱之间,在这里,毓英成为我们最终的选择。在每个人眼中,毓英自会有它的缺憾,但每每想起那个白族大院中,缭绕的歌声,清脆的笑声时,我的心中,总像有盏温暖的小桔灯在忽闪。没有这个院落的存在,我留在大理的"坚定"又能持续多久?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自然都明了,毓英从幼儿园到高中部持续办学的重要性。但还在一年前时,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只能将毓英高中部当作一个神话。不过,对于换了个星球的我来说,心中却偷偷的埋下了一个美好的愿望。大理,真的神奇。公元年5月12日,当毓英社区发展大会接近尾声时,在角落里继续潜水的我终于被点燃了。当时两分钟的发言时间其实只是开了个头,剩下一肚子的话憋到了今天。之所以要把剩下的吐出来其实只是想抛块儿砖,期盼着两年后,我的小小私心,能被社区的众大仙儿给满足了。随着毓英的成长,大家越来越觉得,毓英高中部已由神话款款降临人间。借此,作为家长和教职员工的我,将一吐未尽的肺腑之言:高中阶段的孩子身心状况与八年级之前的自己有着很大的不同。此时,主班老师充满爱的权威,已悄然而逝,他们更需要的是各不同领域专业性较强的师傅在为人处事及专业技能上能够引领孩子的人。此时他们需要更加真实的进入生活,而逐渐远离影响自己太久的养育者,投身于一个新世界。在那里,这些年轻人将学习领悟内在与外在平衡。既然如此,我们可以将视线范围扩大些高中部的选址不必局限于大理古城。就我有限的了解,洱源县的众多山头,自然环境相当的"华德福",政策也有利于校园的建设。理想的校址确定后,专业的老师自然会被梧桐树引来。下面再畅想一番高中部的年轻人在洱源那貌似与世隔绝的山头,"占山为王"的"草莽"生活。首先要规划设计自己的国度。理念:自给自足、环保自然。要自给自足,自然少不了农场的开发建设。自然农法也好,活力农耕也罢,自己种菜自己吃。当然日后是要跑出山头,打入社区蔬菜供应市场的。这细节就太多了,每点每滴都是这帮年轻人学习实践的内容(坚守大叔是个不错的资源哦,从现在起,大家要更加踊跃的买坚守农场的菜啦??)有多少家长,体验过"荷把锄头在肩上,拾卵东篱下,悠悠点苍山"?题外话,目前毓英小学教学已逐渐将环保教育及实践活动带给孩子们。从厨余堆肥到制作环保酵素及配制酵素洗涤剂等。虽然当时实施时,并未想到此举可服务于日后的高中生活,但我们就是冥冥之中这么做了。其次,要建设自己的国度。高中的年轻人自然是要吃住在他们的"山寨"里。(估计时间久了,父母会很煎熬,为了安慰家长那颗失落的心,可以搞辆校车,周五与家人共进晚餐,周一返山晨诵。)最初的土建,自然要包含宿舍、伙房,这当中的每点每滴就更多了。题外话,目前三年级的建筑板块即将迎来砖砌面包炉的实践,说不准日后会大有用途哦。我们还要鼓励年轻人们设计建造一座礼堂,要有现代化的舞台灯光设计(光一个灯光布置就够他们忙活一个月的啦)。待到期末展示时,我们可以很有底气的邀请全社区朋友,扶老携幼,共赴"山头",在充满智慧结晶的礼堂,享用一场视听大餐。之后当然还是会有太多内容丰富我们的期末一日游带小朋友蹲守鸡窝、种菜、摘瓜,举不胜举,这一切的活动策划、实施,自然也是山头国度里的年轻人的事(我们且偷着乐吧)。我要说的太多,他们要做的太多,不知三年可够?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引得师傅来。倡议家校双方共同努力,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用心培养有高年级老师潜质的黑马;将目光投向全球,挖掘自己朋友圈的专业人士,非大理移民没问题,创办初期可采用板块式教学,相对灵活。每位师傅可以暂住仨俩月,实施教学。随着大陆越来越多的华德福学校日趋壮大,高中部的筹办不只是毓英一家面临的挑战。那么,也许会随之出现,一个类似猎头公司的新型机构华德福师傅空间站。它会将全球有经验的、愿意为全世界华德福学校的成长助力的专业人士聚集一堂,使我们资源共享。(当然日后可能共享的资源不只是华德福高中老师,还有更多有关华德福的"产品",那时倒是可以自然形成一个华德福地球村??)题外话,毓英目前在高年级试推行京剧课的板块教学。学校从成都聘请专业老师来校授课,经过两期的运行,已渐入佳境,教学效果令人惊叹,本学期期末展示敬请各位期待。当时学校决定进行这个大胆的尝试,也并未想到高中部的创建,但又是冥冥之中就这么做了。关于高中的非大理移民老师,还有一段题外话:聘请来校的高中师傅,要和我们的年轻人,在洱源山头同吃同住同劳作。试想,大理如此的"好在",一位师傅,在地里忙活了大半天,感觉有些口渴,一转身,摘下一枚红扑扑的西红柿,用手搓巴搓巴,噗嗤就是一口,一股酸甜的浆汁,流经众多味蕾,顺喉而下,一直美到心里……在这关键时刻,他抬头悠悠一瞥大理蓝!这一切,怎一个"美"字了得!当然,他一转身,揪下来的有可能是一根顶花带刺的黄瓜,情形都差不多,我就不赘述了。重点是,很有可能,这么一来二去,这位师傅,没往返几次就变成大理移民啦。哎,还有太多细节,让我一想就激动万分,这帮年轻人建设的山头,很有可能可以自负盈亏,他们会将书本上的经济学活出来。都说华德福教育最精彩的部分是高中阶段,但我隐隐感觉到,大理的华德福高中会是更加精彩的。有一群懵懂的年轻人,在他们的国度认真踏实的生活着,他们见证体验着一个小小的国域从无到有、不断趋于完善的历程。这样的三年是何等幸福滋养的三年,这样的三年在哪所大城市几净窗亮的教室里可以习得?(当然高中部的从无到有到完善,是一个需要很多代年轻人的接力赛,第一届高中生〈现梅花斑的七个"老大"〉是不可能完成这所有的一切的,后来者大有可为。)最后,再啰嗦一下,关于高中毕业后孩子们的出路问题。人的一生很有意思,一次只能选择一条路,因为凡人没有预见未来的能力,所以从某个层面说,无论你读体制学校还是非体制学校,都是一场不大不小的赌博。父母的生活态度恒稳,孩子的状态良好的话,在择校的事情上就不会存在纠葛。如果选择了华德福,不让孩子"享福"到高中,我个人感觉还是蛮遗憾的。当然选择了华德福的家长,很多内心会时常打鼓。尤其是在看到其他体系的孩子拥有的发达智力、巨大的信息量时。再回头看看自己的小萌娃,一天只知道捏沙球、捉蚂蚱……家长内心的这种不安与动摇,无形当中会影响到身边的娃儿。这种不安其实更多的是来自于对未来的恐惧怕华德福的孩子应试能力差,考不上大学,然后就找不到饭碗,然后就会饿死;或者,找到个别人不要的破饭碗,让为父母的丢尽脸面……我无法将华德福体系与其他体系的孩子进行比较,因为那是不同的人之间的横向比较,得不到什么结果。如果非要比较,也是要将一个人的不同人生阶段去比较。话说"百年树人",在经过短短几年的教育活动后,就急切的去定性评判一个孩子,也不会有太多意义吧。我对自己孩子正在经历的阶段是这样看待的:首先,她的身体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非常重要。其次,她目前在华德福学校所体验到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是无法在大城市体制教学中体验到的。退一步讲,即使她高中毕业后,应试能力真的差到考不上国内大学,但她缺失的这部分是可以通过简单的方式弥补的,无非是时间和心态的问题。当然我并未预设她要读的大学的级次,我只祝愿她能尽早看到自己喜欢的事情,然后可以通过读大学的方式深化,当然也不排除其他途径。可是体制教学中缺失的华德福体系的教学部分,绝大部分是无法弥补的。智性的部分,在内在动力的驱动下,会很高效的得到完善。但身心的部分要在适合的阶段,通过适当的劳作形式得到发展和完善,错过了便不易重来。大学可以读,也可以不读,可以高中毕业就读,也可以社会实践后有了钢需再去读。目前我对华德福的了解还很浅薄,在我看来,没有十全十美的教育体系。我只是相信,孩子身心层面基础打好后,他们对生活和学习充满的热情与渴望才是陪伴他们走完一生的法宝。大学,是可以借助的学习工具之一,并非人生终极。到这里算是吐的差不多了,叨扰了各位。提醒大家:这两年别闲着,没事儿多提升提升自己,挖挖墙角啥的。打死我都不愿意离开大理,还请诸位帮衬帮衬。柴女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lishizx.com/dlsxc/5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