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大理市 >> 大理市古人 >> 正文 >> 正文

生活在别处理想生活实验地

来源:大理市 时间:2019-3-22

3个月前,我就陆陆续续写了一些大理的事情,丢在草稿箱里。我们总以为在一个地方呆了3、5天就足以写出洋洋洒洒的感想和评价,可我低头看看笔下的大理如此空无。

我想写写苍山洱海,而她们就像每日生活的背景幕布一样,无法用只言片语描述她们的美。

我想写写那些我每天混迹的餐厅,游荡的小店,逗留的农场。可我反问自己,我又能写出些什么跟攻略不同的事情呢?

当你变得欲言又止时,或许是你对她认真了。

一个奇异世界的打开

生活了近半年,才开始了解大理。更准确的说,是生活在大理的人。

我所见到的大理属于这些人,是他们年复一年逐渐塑造出大理的模样。正是他们营造了我们这半年来的生活氛围,丰满了我们的日常。

这群人就像装在“潘多拉”的盒子里,从外面看,看不出它有什么稀奇之处。一旦撕开一角,所有的故事一涌而出,才得以一瞥真相。更多人,还没等到这层朦胧的纸撕开,就已失望离开。

突然间,我惊讶的发现身边这些来来往往半年之久的“路人”,原来都是熟人,在这个小小的社区里,他们之间都藏着某种联系。

一位朋友前几年在安徽开过民宿,每天醒来漫步于竹林如临梦境。而最终让他们选择离开的原因却是因为人。他们说,在那里,没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能经常相聚,身边的人总是忙于生计,甚至不愿意一起吃个饭或是到山野里去散个步。

对城市居民,隐居山野都是美好的想象。作为社群动物,极少数人真正享受独居之悦。一个地方能不能找到群体的归宿感是能否长居的重要原因。

而大理之所以能够汇聚这么多背景各异而又志同道合之人长期居住,是因为那些前赴后继的开垦者们耕耘出了其独有的包容、多元、自由、更少偏见的文化土壤。

海盗酒堡:新大理人的社区“食堂”

海盗酒堡最初惊艳到我的只是他们的食物,每一道brunch都能做出独道风格来。相比起过去在大城市吃的价格高昂口味敷衍的西餐,实着让人惊喜。和那些昂贵的连锁餐厅比起来,每道菜里都加了一种叫做的佐料。

△极具性价比的招牌brunch—海盗焖蛋

而后来我开始从墙上的照片和画上观察到:女主人Tina是个爱摄影,爱红酒和爱笑的人。“看面相,一定还是个爱交朋友的人吧。”

△墙上的“Tina”

我尤其的喜爱这样的地方,一个能够体现主人喜好和风格的地方,你看那小小的红酒储藏室,一不小心就透露了酒鬼的小心思。

△海盗的小“酒窖”

再后来,她也发现了我这个新邻居,便热心的招呼我们去他们楼上洗衣服洗澡。没想到在旅途中,竟混进了当地的“小江湖”,差点又要成为一个“走到大理就走不动了的人”。

我开始理解大理的社区文化,从水泥墙隔离起来的精英生活方式又回到了80,90年代见人就打招呼的熟人社会。

一日兴起,我们在海盗酒堡门口搭起了“巴士露天电影院”,有路人驻足观望的,有邻居听闻赶来的。电影没怎么认真看,倒是唤起不少人儿时在大院里搬着板凳看电影的久远记忆。

△我们在海盗酒堡门口支起的露天电影

一个即兴的想法,一个简单的实验。不知是谁说:“真羡慕。”可这不就是被我们遗忘了的,儿时邻里的样子,生活本该有的样子么?

与山面包:隔壁的“无人”商店

对与山面包久闻其名,第一次走进半坡上的这家店,空无一人,只留了一张纸写着:外出就餐,购物请自助。我有点不知所措:无人商店不该是各种人脸指纹摄像头吗?旁边骑车路过的人似乎看出了我的踌躇,停下来对我大喊:“他出去了,你自己扫码付钱就行啦。”

△桌上的纸条

第二次去与山,大城正在“窗内”做面包。很难想象,站在眼前这个说话温柔的面包师,曾经是位从事银行业的工程师。像许多长居大理专注一件事情的人一样,他们周围散发着柔和平静的气息。他见我不眼熟,便停下手上的活问:“需要我帮忙吗?”

即便是他在的时候,也常常像“无人”售卖一样。大家自己选面包、自己装袋、自己算钱、自己付款,大城则专心的揉捏着手中的面皮。他和邻里所营造出来的这种自觉的氛围令闯入者人不可思议。

△与山面包的“窗”里面是烘培区,“窗“外面是自助取面包区。

后来,加入了一个邻居们每日点面包的群,除了周日,每天上午群里一到点就宣告今天的面包开约了,大伙儿们自觉排着队留言付钱。大城就把预约好的面包用牛皮纸袋装起来在店里留着,等着大家路过自取。

我问大城,有人拿了面包不付钱吗?他说:“只碰到过一次。”这比装满了监视器的超市便利店的盗窃率要低许多,成堆的创业公司都在忙着用高新技术解决的场景,在这里都已经在有序运行着。

△日常早餐组合:与山的法棍配蜂蜜

彩虹农场:敬爱天地自然

第一次见彩虹农场的“农场主”小丽,是去参观她的小院。这个曾经做首饰珠宝设计的北京妹子黝黑精神的模样,已然和云南的气候土壤“深度融合”。小院子经过她一番打理,意趣十足。她会像东南亚人一样在二楼的天台上挂上竹席晒太阳,在家中的小院子里做私房菜招待朋友。一楼是一间工作室,大大小小的盒子里装满了各式天然食材。

△小丽自己收拾的小院

一回小丽发朋友圈说,今天农场免费采韭菜和蒜,正好这是Harry最爱的两样食材。傍晚我们便开车到了她的彩虹农场。我们也带了蜂蜜去,我说这叫物物交换,不能白拿。

△因为下雨已预先采好的韭菜

到访时,已有几位外国朋友围坐着聊天,他们今天讨论的主题关于“天然”。

她说农民们习惯了给庄稼施化肥打农药,因为胡萝卜不直不好卖,大蒜不大没人要。而她不做那些让粮食种植的更快,个头长的更大的事情。长在她园子里的植物不受任何干涉,自在的埋没在杂草间,肆意按照自己的方式生长。如果不是她本人,都难以从她的田野里找出需要的食材。

Harry随手从窗台抓了一把蒜。她种的独苗蒜,小小的个头,冲劲十足。Harry一口下去,看他的表情就知道有多给力。

当我问道,自己从零开始做农场需要跟师傅学习吗?她说这些她从没向什么老师学过,都是自己反复试错得到的经验。“每个地方适合种的东西都不一样,山的南面北面,海的东面西面,因地制宜。都要自己摸索出来,没有人能教的了。”

△小丽和她的小木屋

前一日我正痴迷的看着《人类简史》中一些令人惊奇的观点:农耕的本质是为了提高种植效率,一劳永逸的获得更多的食物,减少采集狩猎的风险。而结果却是滋生了人类无限的欲望,生产了更多的粮食,膨胀的人口,供给不足的营养,饿死的幼儿。大规模生产带来的,是吃的比过去更差了,生活却并没有变得容易些。简单来说就是:“社会进步和个人幸福并无关联。”

而小丽,让我想到的正是那些农耕时代前的采集者,她不追求先进农耕技术,不急于收获。她保护着庄稼让它们像野生植物一样自然生长,她,只是采集而已。

△下地干活酣畅淋漓

小丽的日常就是每天早晨开着面包车去送货,傍晚回到木屋里点蜡烛看书。时而和朋友聚个会。没有莫名而来的压力,生活简单而又丰富。

那个傍晚,我们边喝茶边对着小窗发呆,看远处古城的灯渐渐亮起。雨嘀嘀嗒嗒的落在木屋屋顶上,就好像在我们的车里一样,能听到一种令人平静的鼓点旋律。

她在屋里撑了把遮阳大伞,我起初还以为是装饰,这一下雨,雨滴就从伞顶上滑落下来,滴进已经摆放好的水桶。小丽笑道:“你看我们屋子多原始。”

△我们在农场木屋里听雨喝茶

天色渐晚,农场的地平线上远远亮起星星点点的灯火,那是古城的方向。

“我很喜欢这个低低的窗诶,像在霍比特人的小木屋里。”

“我造木屋的时候特地把这边的屋檐搭的这么低~”

……

我们就这样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我想,她和大理的羁绊就藏在,她描述苍山早晨因为湿气凝聚而折射出小小彩虹的表情里。

多元化的先锋地带

大理有很多老外,个个说的一口流利的中文。更有甚者,中文造诣比我们这些土著民还高,还能整出本中文书来。

英国人Jason就是一个。他的《大理外传》,几乎是一本涵盖了大理自然风物、文化历史和新大理人的插图小百科。Harry可以从中找到在大理可以吃上哪几种他最爱的鱼,我可以将甲马上的各方神圣好好了解一遍。每天在海盗酒堡进进出出的新老大理人们许多都在他的小百科中登过场。若能捧得这样一本书游大理,定要比看点评美团有意思的多。

Jason在书中画了一幅幼儿园的平面图令我印象深刻。如若你有孩子,就可以







































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好不好
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好不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lishizx.com/dlsgr/5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