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大理市 >> 大理市地理 >> 正文 >> 正文

赌神李清照吃货屈原,带你揭露古

来源:大理市 时间:2024/12/23

我们现在了解古代的文人,几乎都是通过他们留下来的著作,于是就是给他们定下来什么婉约派、豪放派、浪漫、现实、爱国等等的特点。但是人性是复杂多面懂得,一个人的文学作品,只能体现他身上的一部分特性,那些古人其实还有我们原本不了解的故事,或搞怪、或叛逆。

郭德纲在《我是文学家》这本书中,讲了许多古代文学家们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比如说,女神李清照其实是爱赌、好酒的“朋克少女”,爱国诗人屈原其实是个疯狂的美食家,神探狄仁杰其实是个医术高超的大夫......

李清照:沉迷赌博、喝酒的“朋克”少女

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女词人,她的人生简历也特别精彩,完全是白富美的写照:出身北宋的书香门第,小时候家境特别优越,长相又很出众,父亲李格非是个大官,同时还是个收藏家,家里边存了很多珍贵的书籍。所以,李清照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了文学基础,特长是写词。长大以后,跟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工作,过得很悠闲。靖康之变发生后,直到金兵占领中原,李清照流落南方,丈夫去世,她孤苦伦,写的词儿基本都是悲叹身世和怀念亡夫。

这样一个才女却有个爱好——赌,而是是个逢赌必赢的“赌神”。

李清照写过这样一篇文章《打马图经序》,打马就是古代一种赌博方式,书中写道:

慧则通,通则无所不达。专则精,精则无所不妙。故庖丁之解牛,郢人之运斤,师旷之听,离娄之视,大至于尧舜之仁,桀纣之恶,小至于掷豆起蝇,巾角拂棋,皆臻至理者何?妙而已。后世之人,不惟学圣人之道不到圣处;虽嬉戏之事,亦不得其依稀仿佛而遂止者多矣。夫博者,无他,争先术耳,故专者能之。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寝食。且平生多寡未尝不进者何?精而已。

大意就是:聪明的人学什么都会,搞个什么名堂都很厉害,比如庖丁、师旷、离娄......赌博这个事情,没什么别的,就是抢个先手,专心就行了。我很喜欢赌博,各种赌法都很溜,赌起来就忘记吃饭睡觉了,而且我这辈子不论赌大赌小都没输过。为啥呢?因为我精通此道啊。

接下来她继续写到:

自南渡来流离迁徙,尽散博具,故罕为之,然实未尝忘于胸中也。今年冬十月朔,闻淮上警报,江浙之人,自东走西,自南走北,居山林者谋入城市,居城市者谋入山林,旁络绎,莫不失所。易安居士亦自临安泝流,涉严滩之险,抵金华,卜居陈氏第。乍释舟楫而间轩窗,意颇适然。更长烛明,奈此良夜何?于是博弈之事讲矣。

大意就是:南渡江南后,赌具虽然都弄丢了,但是我一直没忘记赌博。我跑到金华住在一个姓陈的家里。刚刚下船在屋里休息感到很舒服,但是这么寂寞的晚上要做点什么不可描述的事情才好呢?不如就说一下赌博的事情吧。

然后她介绍了很多当时流行的赌博的方法,还对其中一些方法进行了点评。最后她说到:

予独爱“依经马”,因取其赏罚互度,每事作数语,随事附见,使儿辈图之。不独施之博徒,十足贻诸好事,使千万世后知命辞打马,始自易安居士也。时绍兴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易安室序。

意思是各种赌博的方法里我最喜欢依经马,然后自己研究了它的规则,还给每条规则做了解释,让孩子们去学习。

是不是顿时觉得女神的形象接地气了不少?但是还没完,女神还有一个爱好,就是酒。

可以这么说,如果李白的酒诗是唐诗一绝,那么李清照的酒词就是宋词一绝。在女诗人中,能把喝酒、醉酒、醒酒写得千姿百态的,李清照是第一人。她的存世诗词里边,据统计有二十三首是关于喝酒的,从比例上来说比李白还多。

她不仅喝酒,还爱喝那种扶头酒,就是烈酒,而且逢酒必醉。李清照喝酒当然跟她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年轻的时候,青春浪漫,以酒会友;结婚以后,两口子一块儿喝,品酒谈诗,高高兴兴;丈夫去世之后,借酒浇愁,酒入愁肠,愁更愁。

李清照留下的很多“阅读并背诵”的名句中,不少都和酒有关。比如《醉花阴》中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如梦令》里的“常记溪亭日暮,乘醉不知归路。”等等。

屈原:美食发烧友

《楚辞》的创作者,爱国主义浪漫诗人屈原,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美食发烧友”,而且十分热衷于编写食谱,战国时期的众多美食编成菜谱,流传后世。

在《招魂》中,屈原提了很多食物,像“稻案桶麦,望黄梁些.…顺鳖炮盖……”。郭沫若先生给翻译成了白话:主食有小米、黄梁、油炸的面饼;荣菜有肥牛筋、羊盖肉、卤鸡、红烧甲鱼、煮天鹅、始水鸭;汤有酸辣汤;甜品有冰冻米酒、酸梅汤,酸浆。

屈原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份有趣的战国食谱,如此丰富,如此完整,而且又是两千多年前的一手资料,在今天所能见到的古文献里实在太少见了。长期以来,饮食界一直认为菜谱起源于16世纪的法国,其实,屈原的《招魂》应该也是世界上的第一份菜单。

除了主食,屈原对甜品也有着狂热的爱好。《招魂》里边提到了“柜枚”,拿蜜和上米面,油煎而成,他爱吃这个。还有“蜜饵”,就是用蜜和米面煎炸后熬成。饴和蜜是古代最常见的甜味儿,饴是麦芽糖,蜜就是蜂蜜。战国时候,人们已经普遍使用麦芽糖和蜂蜜来做点心什么的了。

看到这里,顿时觉得屈原大夫的形象不再单一化,而是饱满起来。

神探狄仁杰不是“神探”而是“名医”

神探狄仁杰,我们再熟悉不过了,电视剧里、小说里,都把他塑造成一个探案如神、大公无私的人。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狄仁杰不是神探而是个名医,你一定会惊讶得下巴都掉了吧。

据《古今医统大全》和《名医类案》记载,狄仁杰的医术是可以和药王孙思邈相提并论的。您没听错,就是那个写了《千金要方》、据说活了一百四十一岁的养生达人、药王爷孙思邈。他跟狄仁杰在医学界排在同一列,可见狄仁杰的医术的高超。

《古今医统大全》里就讲述了狄仁杰行医救人的故事。狄仁杰赶赴京城,路上碰见一富家子弟的孩子,鼻子下面长一大瘤子,这瘤子据说有拳头那么大。孩予的父亲心急,狄仁杰说:“没事,我能治。”只见他取出一根针来,打孩子脖子后头扎进去、运针,拔针的瞬间,他的左手在瘤子根部那一弄,瘤子就掉下来了。这富人家高兴坏了,愿意多给钱、多给礼物相赠,但人家狄仁杰没要,拂拂袖走了,不问名和利。

名医和神探,明明是八竿子打不着关系得两种职业,怎么会造成这么大得误解了,还传承了千年呢?原因之一是他曾经担任过大理寺卿,的确经手过很多案子。原因之二还要归功于二战时期的一个外国人。

这个外国人是个铁杆的探案迷,而且是个非常有名的汉学家,他就是当年驻重庆的荷兰外交官高罗佩。他也不知道从哪儿弄了一本中国古典小说《狄公案》,把他看得看得如痴如醉,挑灯夜读。后来他花费了十五年的时间,把《狄公案》翻译成了英语,还写得绘声绘色,情节曲折离奇,增加了更多的新故事,结果一套名为《大唐狄公案》的英文侦探小说,响彻海内外,“狄法官(JdeDe)“的名字,也成了中国神探的代名词。

那些看似刻板的古人,其实很有你所不知道的有趣的另一面。

在今天,遥望几百年甚至更早之前的生活,也许大家会觉得那很遥远,会觉得没有手机,没有wifi,日子会单调枯燥,古人们也似乎只是画中那样,一副老古董的脸,苦大仇深。但透过史料,透过那些诗词文章,人们却发现,他们的生活如现代人一样,有开心、有苦恼,会叛逆、会寻找乐趣……也许日子不一定顺风顺水,但古人们还是能够活出自我。

他们的人生,同样多姿多彩,恰恰印证了那句话“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lishizx.com/dlsdl/11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