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搞不清楚寺、庙、观、宫、祠有什么区别?还有一个庵,也不清楚它们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用?
很多人说寺庙,现在寺和庙是在通用了,给大家说明一下这几种中国传统的建筑到底有什么区别。
和家有道首先说一下“寺”是最早的时候是官职的名称,经常看古代电视剧的应该都知道有大理寺,太常寺,鸿胪寺,鸿胪寺是管外交的,大理寺是管刑狱的。
在古代的帝王的观念当中寺还有持续相续的意思,代表着我这个江山可以永久地传下去,可是
在东汉时期发生了一件事情。
有两位西域来的僧人,他用一匹白马驮着经典到了现在河南的洛阳。
皇上呢,就在那边建起了一个专门翻译经书的场所,并且让他们在那边居住,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座寺院。
官办的寺院叫白马寺,由于这座寺院最初的时候就在鸿胪寺的边上,所以就沿用了寺这一个词。
到了隋唐以后,里面开始供奉上了佛像,于是就成为了我们民间的宗教活动场所,一直延续至今。
白马寺经过三次的摧毁,在明朝嘉靖年间正式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寺院的建筑很像宫廷的建筑?
明朝清朝以后,寺院严格的按照宫廷式的建筑,而走进寺院究竟的目的是什么呢?很简单,两个字,学习。
和家有道它自古以来都是学习的地方,古代的王阳明,范仲淹,朱熹,他们都曾走进寺院。
他们走进寺院烧香后,会直奔寺院的最后一层殿,那一个叫藏经楼。
关于藏经楼这三个字的发音又被很多人误会,到底叫藏(cang)经楼,还是叫藏(zang)经楼?
大家是怎么理解的呀,你们认为这个楼里面藏着经书,你们理解是动词,其实藏经楼这个藏(zang)字,它是名词的意思,是合集的意思。
当然也不必过于执着文字相,总之理解这就是学习的地方,古代的图书馆,不过不等同于今天的图书馆,今天只要出钱就可以出书。
古代的书分为经史子集,只有真学问真正知行合一的人,才会著书立作功在当代利益后世子孙,无论何时只要我们深入经藏,必定智慧如海。
而今的书籍更多是知识搬运工的搬运而已,知识是迭代的甚至有流弊的,智慧蕴含在经典中超越时空。
寺院当中,古代的时候放的不仅仅是佛教的经典,还有儒家的经典,还有道家的经典。
所以他们进去里面相当于是图书馆,可以翻阅典籍的寺院,还有一种功能,在春天,秋天,冬天的时候可以作为普法的一个地方。
春天要种什么,秋天要收什么,冬天来了,太冷了,灾民在这边避难,所以他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就是寺。
寺的门口一般有很大的放生池,是作为一个消防作用。
那接下来就讲一下庙,庙和寺它不一样,庙最早的时候供奉祖先的地方,后来开始供奉一些神话人物,那么你们就能够理解了,为什么没有关帝寺,确有关帝庙,为什么没有土地寺,却有土地庙,它是供神仙的一个地方。
那再到后来呢,就变成了皇家供自己祖宗的地方,所以皇家叫太庙,很多厉害的官员在他去世了以后叫配享太庙,那有等级的官员家里可以拥有家庙。
我们老百姓呢,没有庙,所以在民间就衍生出了什么祠堂,最早的祠堂是只有家里供祖宗牌位的。
可是咱老百姓后来发现这样供奉比较麻烦,开始慢慢地一个村的村头都是同性的,就开始有一个宗族的祠堂,叫做联宗祠堂,把大家都串合在一起。
祠堂还有一个作用,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纪念馆,它可以举办婚礼,也可以举办丧礼,我们这边就有礼堂的,有些人在村子里面办喜酒,就在那边办的,祠堂就有这一个作用。
所以祠堂没有等级要求,有钱就可以,有地方就可以,庙是有等级要求的,它不是寺院,也不是佛家文化。
在接下来就是“观”,道观,观这个字什么意思呢?从下往上看就叫观。
这教观在西周的时候有一个叫尹喜,他非常擅长夜观天象,因为当时没有天气预报,只能看云飘到哪里,星星走到哪里才能辨别方向,知道明天的天气。
结果老子刚好经过了骑了一头青牛,他就邀请老子一起登楼往上观,老子在当时就留下了一篇传世名作,叫五千言,一直流传至今。
所以现在观,属于道家专门使用的一个词汇。
你们是不是认为“庵”都是比丘尼师父住的,尼姑庵,首先尼姑庵前面两个字不礼貌,我们称呼所有的出家师父都叫师父。
这是一种敬称,无论你有没有信仰,我们应该把她称为女众的僧人,也可称为法师。
和家有道庵其实最早的时候指的是圆形的小草屋,一些隐士就喜欢住在这样的庵里面,所以明朝的唐伯虎有一个庵叫桃花庵。
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
这句诗是源远流长,但是后来又成为了佛家的建筑,其实庵就是地方不大的寺庙。
够不上这样一个面积才叫庵,不一定是女众师父住的。
最后一个就是宫殿的“宫”,把类似于皇帝御用的这样一个建筑,赐给了这些道家的道士们和术士们?
于是宫也就成为了道家的名词,这样大家就清楚了,寺、庙、观、宫、祠,庵,各自的作用和寓意…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lishizx.com/dlsdl/10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