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装剧和小说中经常会听到看到很多古代的官员名称,这些名称跟现代区别很大,而且有一些比较拗口连望文生义都很不容易猜到。这些官名还经常会出现混淆,比如丞相和宰相有什么关系?是同一个职位不同时代的不同叫法吗?知州和知县哪个职位更高?小说里常见的主簿到底是多大的官?
以下仅作为科普式通讲,目的最快最直观地了解古代官职的地位和作用。古代官职虽然各朝代名称有相同名称,但是对应的职责和分工以及品级都不尽相同。所以请不要以学术态度追究以下内容。
01宰相:皇帝身边最大的官
宰相和丞相本来没有什么必然关系,宰相甚至不是官名,很多职务都可以是宰相。宰相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俗称,并非官名。
“宰”是主宰,“相”是为相礼之人。宰相官名历代不同:太宰、相、相邦、相国、丞相、大司徒(东汉)、尚书令、中书令、侍中、中书舍人、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理等。
丞相在历史上并非一直都存在,春秋战国、汉朝是最流行的时代,之后一直处于断断续续,东汉最著名的曹操,董卓都当过丞相。诸葛亮也当过,只不过他当的是蜀汉的丞相。之后唐宋断断续续有一些皇帝任命过丞相,到明代朱元璋时,彻底把丞相这个岗位撤销了。
02御史大夫:权力仅次丞相的
御史大夫的职责是代表皇帝监察百官。官员是否尽职,是否腐败,是否图谋不轨……都在御史大夫的监控之下。
这个职务从秦代就有,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的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地位颇高。
0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吏部是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
户部是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的机关。
礼部是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以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兵部职掌全国军卫、武官选授、简练之政令,只要是跟部队和打仗有关的事都管。
刑部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法律有关事务都管,包括制定法律。
工部为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除了工程水利,还包括军火战车制造、纺织冶炼等等。
六部最高长官尚书,其次是侍郎。比如吏部尚书吏部侍郎,户部尚书户部侍郎等。尚书和侍郎都是堂官,是可以直接见皇帝的官,由皇帝直接领导。
04仆射:做过宰相的仆射
仆射读音púyè。秦朝时期开始设置,汉初广泛用宦官担任,位仅次尚书令,掌管粮食、钱财等诸多重要事务,职权渐重。汉末置左右仆射。唐宋左右仆射为宰相之职。宋以后废除。
三司:权倾一时的三司
太尉,司徒、司空称三司或三公。历史上流传的时间不长,到曹操掌权的时候基本上就终结了。之后这几个名称只作为一种荣誉官职,没有什么实权。但是在汉代却是权倾一时的高官。
另外要注意的是“三司会审”的三司,三司会审是由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三个中央司法机关会同审理,简称三司会审。凡遇有重大、疑难案件时均由三法司长官即刑部尚书、大理寺卿、左都御使会同审理,最后由皇帝裁决的制度。
05郎中、尚书郎、侍郎
六部的尚书职位很高,尚书是侍郎的顶头上司。东汉以后,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所以侍郎也不是个小官。
校尉:汉代最重要的武官
校尉是古代重要的武官官职,跟将军一样,校尉也分很多种类,共有八种。具体名称不介绍了,反正没有“摸金校尉”这一种。秦代最早有这个官职,汉代设置最为细致,将军并不一定有属于自己的军队,但是校尉却有,所以某种程度上讲,校尉的实际权力要高于将军。
06翰林学士:唐代进阶宰相的通道
翰林学士最早在南北朝时设置,唐代最为风光,也是从唐代开始翰林院学士成为升阶为宰相的重要通道。宋代以后这个职位就逐渐走下坡路。
07总督:明清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总督这个职务疑问一般来自于他是来自地方还是来自中央。总督是一个正二品的官,很是不小。但是总督却是在地方任职,如果是六部的尚书兼任可以做到从一品。
总督不是地方官,他和提督、知县一样,都是中央派出官。用现在的思维理解,就是他的人事关系在中央,去地方挂职锻炼或者专门处理地方事务。
08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总督和巡抚都是地方长官,总督是正二品,巡抚是从二品,所以巡抚在职位上要略低于总督。但是皇帝出于制衡考虑,总督和巡抚之间的关系向来复杂,反正从制度上讲,巡抚要略低于总督。
按规矩讲,总督管理多个省,巡抚管理一个省,后来因为一些省单省的经济军事实力已经很强大了,就不再服从总督。
知府、知州、知县:府州县一级行政长官
先说县令,“令”这个称呼从战国持续到宋之前。秦、汉人口万户以上的县长官才称县令,不足万户称县长。晋代,县有千户就算县令,州郡五百户就算令,低于这个数字称长。到了隋唐就不提县长了都叫县令。宋开始县令变成虚职,称知某县事。明清正式定名为知县。北洋时候叫县知事。
明清,州分直隶州和省州,直隶州相当于直辖与府同级,所以直隶州的知州和知府都是正五品,省州的知州是从五品。知县就要小得多了,只有七品,所以也就是“七品芝麻官”,意思是芝麻粒大小的官。
主簿: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
主簿在魏晋以前还是风光过一时的,倒不是说这个官职有多大,主要是这个官职在魏晋之前非常广泛,各个级别的官员都设置主簿这个辅佐官。主簿们可以随时随地给长官提供意见建议,差不多像是总经理助理或者秘书。
魏晋之后主簿就一路走低,明清时候的主簿逐渐变成了打杂的小官。清朝时候主簿只有九品,已经是最低品级的官员了。
09其他一些比较常见的官职
京兆尹:京都周围地方长官。
光禄大夫:皇帝身边的顾问大臣。
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秘书长。
通判:知府的副职,相当于副省长。一般在边陲设置这个职位以弥补知府管理不到位的地方。
给事中:皇帝禁中的生活或政要秘书。唐代曾改名为“东台舍人”,我觉得舍人这个名字更容易让人理解这个官职的作用。田园诗人王维做过给事中这个官。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
刺史: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鲁智深当过这个官。
司马:各朝代不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隋唐是州郡太守的属官。
冼马:正确读音为xiǎnmǎ不是洗马。秦始置,汉代叫先马,是太子的侍从官,出行时为前导。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lishizx.com/dlsdl/10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