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
东莞市青年摄影家协会主席李益华
沿着大理古风遗迹采风数日
探访千年白族古村——诺邓古村
踏上曾盛行一时的盐马古道
细细叩访当地制作井盐的历史
流连在弥沙乡石岩村
行摄村民烘烤红大烟叶民俗
随后邂逅周城“白族扎染”
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
△湖南卫视走进诺邓古村拍摄《56个民族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走进白族》记录片。
第一站
探访千年白族古村——诺邓古村
△群山掩映下的诺邓古村,历史悠久。
诺邓古村位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白族古村落,与大理古城相隔多公里,掩映在群山之中。这里出产的井盐,曾通过盐马古道的马帮商队远销东南亚。
△诺邓井盐的制作工艺
当地至今保留着2千多年前挖掘出来的古盐井——诺邓盐井。过去村民制作井盐需要去卤水井采集卤水,用车轱辘拉动吊桶的方法,从咸水池里汲卤水上来装进大木桶中,再把卤水分发到“灶户”里去煮盐。如今,随着海盐的兴起,井盐已日渐式微退出历史舞台,但这里仍有两三户人家保留着传统制作井盐的习俗,让这项古老的技艺得以流传。
△家家户户都有火腿
由于这里的井盐品质高,衍生出一道著名的美食——诺邓火腿。据悉,云腿是一种菜品,是云南省著名特产之一,素以风味独特而与浙江金华火腿齐名媲美,蜚声中外。诺邓火腿也是云腿中优秀品质的代表之一。
△诺邓火腿名声在外
当地有道著名的菜式便是火腿炖土鸡,把诺邓火腿加入土生土养的山鸡汤里面,顿时让这道菜变得美味异常,成为旅客品尝云南本土风味的一个地道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之《自然的馈赠》中,曾在这里拍摄和记录诺邓火腿,一时之间让它名声大噪。
△诺邓古村村民质朴的乡村生活
第二站
初探石岩村烤红大烟叶传统习俗
△石岩村村民生活百态
在云南不少地方,当地少数民族历来有抽水烟的习惯。村民所抽水烟的烟丝,往往都是当地的烤烟叶。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弥沙乡石岩村,李益华便邂逅了一个以烘烤红大烟叶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村庄。
△采收烟叶
△待烟叶编好收仓后,等候烘烤。
当地村民种植烟苗,采收烟叶,烤制烟叶全靠手工完成。其采烤技术已有一套成熟的操作工艺标准,主要处理步骤包括采收、编装、烘烤三个环节。烟农在采收时,按照叶子的上部、中部、下部成熟的标准进行分类采收。
△丰收的喜悦
在编装烟叶的时候,要求做好烟叶的摆放高度、密度等管理。为保证烟叶的品质,要求当天采收,当天装炉烘烤。经过“密集烤房烘烤工艺”一番烘烤后,让烟叶呈现自然干燥状态,经脉折不断,片片黄叶中透发着一股香气。
第三站
体验非遗周城白族扎染声名远扬
△扎染制作工艺
距离大理古城北23公里处,紧靠苍山一隅,有个名为“周城”的地方,被誉为“白族扎染之乡”,它是云南省最大的自然村,村民几乎都是白族。如今,这里成为旅客探访云南传统手工艺传统的一个民俗胜地。
△白族妇女带领孩子体验扎染技艺
两汉时期,生活在大理地区的白族先民已经有了纺织业和使用植物染料染制纺织品。唐(南诏)、宋(大理国)时期,白族扎染已成为一项成熟的技艺。生活在大理国的段氏是当地最早负责大理国织染之业,经段氏祖先历代口耳相传得以延续数百年。年,白族扎染技艺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国家高度重视和保护传统民族文化,白族扎染这一传统技艺也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
△白族扎染备受游客喜爱
整套扎染工艺包括绘图、制版、扎花、脱浆、染色等环节,其中,使用当地盛产的野生中草药——板蓝根作为传统的制作染料,称其为“蓝染”。蓝染布由当地白族村民经由手工针缝线扎,将扎染布反复冷染浸制而成。
△白族扎染
那些晾晒在竹竿上蓝白相间的布匹上,点缀着各式清新淡雅的白色花纹图案,显色青里带翠,凝重而素雅,颇有灵秀、飘逸、智巧的白族风情。如今,白族扎染成为深受中外游客喜爱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END编辑:雅琦
摄影审稿:李益华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lishizx.com/dlszx/6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