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大理市 >> 大理市新闻 >> 正文 >> 正文

历代蔡氏墓志铭汇编新见宋赠大理寺丞蔡

来源:大理市 时间:2022-4-21

编者按:青州市博物馆年新入藏“宋赠大理寺丞蔡君墓表”。该墓表主人系蔡元卿,表文由范仲淹撰,见《范文正公文集·卷十六》。北宋著名隐士刘概曾撰《宋故赠大理寺丞蔡公墓志铭并序》,二者所记系一人。此外,蔡元卿次子蔡禀、三子蔡亶墓志铭于上世纪出土于山东青州,现藏青州市博物馆。欧阳修所撰《尚书户部侍郎赠兵部尚书蔡公行状》、范仲淹所撰《赠兵部尚书蔡公墓志铭》(《范文正公文集·卷十四》)所记系蔡元卿侄蔡齐生平及事迹。这些资料相互补阙印证,纠正了以往的一些错误观点,补充了一些关于蔡氏家族不见于史书的资料,特别是蔡元卿墓志的面世进一步明确了蔡氏家族定居青州的年代,所有这些对于蔡氏家族及宋史研究都是极好的补充。

一、墓表及发现情况概述

年,青州市博物馆新征集到一通墓表,该墓表石灰石质,通高、宽94、厚16厘米,征集入馆时已断为三部分。此外,墓志右下角有数字系后补。

墓表圆首,墓表左右及底部各有一圈线刻缠枝花叶纹带,宽约6厘米。顶部正中阴刻篆书三行十二字“皇宋故赠大理寺丞蔡君墓表”,字口8厘米左右。志文楷书,字口3.4厘米。每行9至68字不等,共20行,字。该墓表由北宋名臣范仲淹撰,张唐民书,陈忱篆额。

该墓表据传出土于青州王府街道办事处,而青州市博物馆旧藏的蔡禀、蔡亶墓志均出土于五里王家庄南,即今青州王府街道办事处王家庄南,与墓表及墓志中葬于“益都县永固乡东邓原”相符。

二、墓表释文

该墓表由范仲淹撰,原文见于《范文正公文集·卷十六》,但文集所录表文与墓表所录略有出入,例如下葬的具体时间及地点在文集中空白,或许是因为范仲淹撰文在墓主下葬之前。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墓表中对蔡元卿字号以及其祖先名号均为空白,但在范仲淹撰写的其它墓表墓志则极少有这种情况,这或是因为范仲淹与蔡元卿存在姻亲关系的缘故。范仲淹在撰写中刻意避讳以显示对逝者的尊敬。

由于墓表已经断裂,且表面多有磨损,表文不能逐一分明。幸得文集已经收录,经比对,抄录墓表如下。凡换行以“‖”代表:

皇宋故赠‖大理寺丞‖蔡君墓表

资政殿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知邠州军州事及管内劝农使、兼陕西四路沿边安抚使、轻车都尉、汝南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伯户、食实封肆伯户、赐紫金鱼袋范仲淹撰‖经曰: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尝试观之士,果有文与行不必据高享大而后显,虽林壑之幽逝而不泯‖者,盖有称焉。君讳元卿、字长叔,其先洛阳人。祖讳绾,为莱之胶水令,有惠爱名。‖官九载不得去,既终,邑人留葬之,子孙遂家焉。父讳隣,克己好学,以疾不仕。‖君幼不为戏,长而好学,一日叹曰:“男子生而有四方之志,吾从事于文,岂局身环堵而能通天下之志‖乎?”乃轩然远游至江西胡氏之义学,与群士居。非礼不由,非道不谈,君子愿交焉。五年业成,复归于齐。‖乡老请荐之。时,方尚雕虫技。君以好古,不合于有司。退居淄川郡之北郊,有田数十顷而衣食之,以贫‖为乐,未尝屈于人。有豪士至门,愿输钱五十万请为陶朱之事,以肥其家,君谢之曰:“吾伏‖腊之余尚可为酒醴咏歌之音,足以悦情性。吾之仁义不得施于生民,忍以货殖而取之乎?”豪士惭而‖引去。君退于斯,终于斯,享年四十七。君体貌魁梧,伟其衣冠,人皆望而畏之‖而性本慈孝。故参知政事文忠公视君诸父也。君亲爱之过于‖己子。每得文忠所著则喜盈颜面,示于识者,曰:“起吾家者耶。”君娶故驾部员外郎王允己之‖女,赠荥阳县。君以孝和闻。生四子,曰弈、曰禀、曰亶、曰交、皆由文忠荫补报,君之德也。弈早‖终于乾宁主簿。禀既仕而学,再举进士出身,夙夜刻志,富于学问,尝应贤良方正科,虽失于有司,以是‖著闻于时,至监察御史而终。君与夫人因禀叙郊祀恩俱被赠告。亶与交今并为大理寺‖丞,克孝于亲,奉君与夫人之丧,以庆历五年十月九日合葬于青州益都县永固乡东邓‖原,礼也。子孙游宦诚南北之人也,故表而识之。云:‖“君屈其身,不屈其道,爱及文忠,文忠以报,子孙乃昌,相与为孝,墓而表之,如立庙貌。”‖庆历乙酉岁十一月二日立石。歙州歙县主簿差监扬州在城商务张唐民书,定陶陈忱篆额。

撰文者范仲淹(~年),北宋名臣,字希文。表文中自号资政殿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知邠州军州事及管内劝农使、兼陕西四路沿边安抚使、轻车都尉、汝南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伯户、食实封肆伯户、赐紫金鱼袋。范仲淹系蔡元卿四子蔡交岳父,与蔡元卿侄蔡齐同为北宋名臣。

表文中的文忠公即蔡齐(~年),蔡元卿兄蔡梦臣子。北宋名臣,《宋史》有传。大中祥符八年进士第一。曾任将作监丞、兖州通判、起居舍人知制诰、翰林学士、密州、应天府知府、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权三司使、枢密副使、礼部侍郎、参知政事、户部侍郎、颍州知州。赠兵部尚书,谥号“文忠”。配刘氏,封“中山郡夫人”。

书丹者张唐民,生卒无考。墓表中称歙州歙县尉,欧阳修《送张唐民归青州序》称庆历二年“今年举进士,黜于有司”。《宋会要辑稿》称:“皇祐元年(年)十月十三日,赐同进士出身。”张唐民世代居住在青州,其父张思,长治青州。

篆额,定陶陈忱,无考。

三、蔡元卿生平及主要事迹

蔡元卿,字长叔,祖籍洛阳伊阙。蔡元卿墓表及墓志均记“其先洛阳”,青州市博物馆藏蔡亶墓志明确记载“(蔡亶)其先(洛阳)伊阙人(今河南龙门)”。①蔡元卿生于开宝四年(年),卒于天禧二年(年),享年47岁。

蔡元卿终身未入仕,正史无传。蔡元卿因子蔡禀而得赠“大理寺丞”,累封至“工部侍郎”(蔡亶墓志)。《山东通志·卷三十一》:“蔡元卿,洛阳人。祖绾,为胶水令,遂家焉。元卿性好学。远游至江西,请业于胡氏义学,五年业成,复归于客。乡老请荐之,以学古不合于有司,退居淄川隐居自得。有豪士愿输钱。”

由于未入仕,所以蔡元卿生平没有什么丰功伟业,墓表关于其记载也多侧重于其才华和品行。表文记载蔡元卿有大志,“男子生而有四方之志,吾从事于文,岂局身环堵而能通天下之志乎?”他不仅是一个十分好学的人,“幼不为戏,长而好学”,“乃轩然远游至江西胡氏之义学”,而且聪慧异常,才华出众,“五年业成”,“公龆稚便异精彩四出,虎散牙爪,龙拔头角,及乎长成,聪悟绝伦。始治《尚书》,终成辞人。笔掠于深思,钩于微耻,若儿女雕言篆语……南走洪井、华林之山,群居百人,公秀其间。公之文不作则已,作则唐突造化,穿漏古今,上仁下义,内教外化,风皮雪骨,白树矛戟。施于有政,以利国家,可以扶帝而唐,辅帝而虞。徐人郑宏,切磋同方,五年乃归,誉吼东国,刘杨唱惑,章句成妖,典举非人。”②他尚古重道,“非礼不由,非道不谈,君子愿交焉”。“尝谓所亲曰:‘学不师古,可谓学乎?文不贯道,可谓文乎?’里巷中名进士者皆不乏与议”。有宋代文人的“尚贫”的气节,“君以好古,不合于有司。退居淄川郡之北郊,有田数十顷而衣食之,以贫为乐,未尝屈于人。有豪士至门,愿输钱五十万请为陶朱之事,以肥其家,君谢之曰:‘吾伏腊之余尚可为酒醴咏歌之音,足以悦情性。吾之仁义不得施于生民,忍以货殖而取之乎?’豪士惭而引去。”

表文记载,蔡元卿卒于天禧二年(年),其夫人“后公而卒”,具体年代不详。蔡元卿生前居住于淄川,死后应葬在淄川,“君退于斯,终于斯”。因此,庆历五年十月九日葬于益都县永固乡东邓原,应是迁葬。表文中明确指出,蔡元卿三四子蔡亶、蔡交将蔡元卿及其夫人合葬于益都(今青州)。庆历五年(年),蔡禀卒于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十月九日反葬于家。(笔者注:关于蔡禀的去世时间,蔡元卿墓志及蔡禀墓志记载相吻合,唯独刘概撰《宋故赠大理寺丞蔡公墓志铭并序》记载“(蔡禀)后公二十年卒”,因蔡元卿死于天禧二年(年),后二十年则应该是宝元元年(年)。或是因为刘概所撰有误,也有可能“二十年”仅为约数而非实数。)

四、墓表墓志所见蔡元卿谱系

蔡君墓志上部

蔡君墓志底部

上文提及有关蔡氏家族的出土文献除蔡元卿墓表外,另外还有上世纪90年代青州出土的蔡禀、蔡亶墓志。查考相关文献,则有刘概撰《宋故赠大理寺丞蔡公墓志铭并序》、张方平撰《宣德郎、行监察御史、判三司度支勾院、骑都尉、赐绯鱼袋蔡君墓志铭并序》、欧阳修所撰《尚书户部侍郎赠兵部尚书蔡公行状》、范仲淹所撰《赠兵部尚书蔡公墓志铭》,这些文献及出土资料为考证蔡元卿一族在青州繁衍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以上墓表及墓志均指出蔡元卿祖籍河南伊阙(今龙门),其祖先为周之子孙,分封于蔡,因封地而得姓。③“汉代以降代有伟人”,到蔡元卿祖父蔡绾,因任胶水令而定居山东(平度),并在此繁衍生息。一直到蔡元卿,游学江西,定居淄川后迁至青州,始有青州一支。

一世:

蔡绾,生卒年不详,正史无传。《莱州府志》有载:“蔡绾,赠太保,以曾孙文忠公贵。”④“蔡绾,洛阳人。为胶水令,专尚德化,不事刑威。春秋循行阡陌,劝课农桑,有古良吏风。民爱之,不忍去,遂家焉。齐,其曾孙也。”⑤这些记载与今所见墓表墓志所述相同。配氏不详,有次子蔡隣,其余皆不详。

蔡君墓志局部

二世:

蔡隣,生卒年不详,正史无传。《莱州府志》有载:“绾次子,赠太保,以孙文忠公齐贵。”⑥值得指出的是,蔡元卿墓表、墓志,蔡禀墓志、蔡亶墓志、蔡齐墓志均记载蔡隣“赠太傅”,可见《莱州府志》记载或有误。蔡隣终生未仕,蔡元卿墓表云:“克已好学,以疾不仕。”蔡禀墓志则称:“王考邻、考元卿并以文行称山东乡老,宾兴而不登仕。”配氏不详,有子二人,蔡梦臣及蔡元卿。

三世:

蔡梦臣,生卒年不详,正史无传。《莱州府志》有载:“蔡梦臣,隣子。赠中书令,以子文忠公齐贵。”⑦这里的“文忠公”即是蔡梦臣之子,北宋名臣蔡齐。蔡齐行状、墓志及《乾隆莱州府志》均称其“博通经史,善时笔,与宗族居,乡党称其孝友。”根据蔡齐行状、墓志对于蔡齐年幼生活的记载可知,蔡梦臣去世较早。配张氏,赠“楚国夫人”。

蔡元卿,生于开宝四年(年),卒于天禧二年(年)。赠大理寺丞,累至“工部侍郎”。配员外郎王允己之女,赠荥阳县。有子四人,分别是蔡奕、蔡禀、蔡亶、蔡交;女一人,“未笄而卒”。⑧

四世:

蔡奕,蔡元卿长子,生年不详,卒于天圣六年(年)。官至干宁县主簿。《宋故赠大理寺丞蔡公墓志铭并序》墓志:“奕为干甯军干宁县主簿,后公十年卒。”与墓表所记相合。配氏及子女不详。

蔡禀,蔡元卿次子,生于咸平五年(年),卒于庆历五年(年)。曾任蜀郡导江县主薄,陆续担任过卫尉丞、著作佐郎、秘书丞、太常博士、沿边榷盐使、开封府推官、御史兼判三司度支勾院等职。墓志记其称号“宋故宣德郎行监察御史、判三司度支勾院、骑都尉,赐绯鱼袋”。配工部郎中张夏女,封清河县君。生三子:长子蔡大年,封“郊社斋郎”,次子蔡延庆,过继蔡齐,三子名不详;女二人。

蔡亶,蔡元卿三子,生于景德二年(年),卒于治平元年(年)。⑨蔡亶由进士出身,先后担任过长清县主薄,青州节度推官,江陵府观察推官,大理寺丞知沧州乐陵县,赞善大夫知大名府,通判濮州,殿中丞,国子监博士,一度免官,后因新天子即位,升为虞部员外郎。其墓志称“宋故朝奉郎、尚书虞部员外郎、上骑都尉、赐绯鱼袋”,《光绪益都县图志》《青州府志》《宋会要辑稿》《景文集》等均有记载,青州云门山上有其题刻。配吏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龚鼎臣妹,生蔡思,继配李氏,生一女,再配刘氏,封仁寿县君,生一女。它子三人。

蔡交,蔡元卿四子,生卒年不详,正史无传。娶范仲淹长女,官至殿中丞,蔡元卿墓志称官至大理寺丞,《郑州黄岗寺北宋贾正之及其妻蔡氏墓志考》则记“尚书驾部郎中提点广东刑狱”可为补充。有一女配贾正之,封崇德县君。文献中关于蔡交的记载最有意思的当是他把自己的内兄,也就是范仲淹长子范纯佑吓掉魂的事情。“范文正公四子。长曰纯佑,高才,善知人,通兵书,学道家能出神。一日方观坐,为妹婿蔡交以杖击户,神惊不归,自尔遂失心。”⑩

五世:

蔡大年,蔡禀长子,生卒年不详。以蔡禀封“郊社斋郎”,史书无载,生平官秩无考。

蔡延庆,蔡禀次子,过继蔡齐。《宋史》有传:“延庆字仲远,中进士第,通判明州。历福建路转运判官,提点京东、陕西刑狱。神宗初,以集贤校理历开封府推官。”蔡齐早年无子,以蔡延庆为后。蔡齐死后有遗腹子蔡延嗣,蔡延庆遂归本宗,蔡齐所有遗产一并交付蔡延嗣,得到“莱人”称赞。然而蔡延嗣由于品行不端,被罢官。因此,《宋史》在蔡齐传后列蔡延庆而不录蔡延嗣。

蔡思,蔡亶长子,生卒、官秩及婚配子嗣无考。

蔡元卿生有四子,除蔡奕外均有子嗣。蔡禀生有三子二女,蔡亶生有四男二女,蔡交则至少有子女二人(一女配贾正之,与刘概有契)。但遗憾的是,有名可考者寥寥几人,见于史书更是屈指可数,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一家族的没落。

六世:

蔡惇,字符道(元道),蔡延庆子,官至直龙图阁,曾作《祖宗官制旧典》。文献记载他卒于涪陵。

值得指出的是,青州市博物馆现藏有一方墓志盖,其上篆书“济阳蔡君墓志”。该志盖出土地点与蔡禀、蔡亶墓志相同。据考证,济阳确有蔡氏一支。但这几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关联,对于蔡氏青州一脉研究是否有价值?都因为墓志之不存而难以下结论。

以上依照目前所能见到的出土及文献资料对于蔡元卿一支世系大致做一概括,由于能力有限,考据未必全面准确。权作抛砖之作,希望能有更多学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lishizx.com/dlsxw/90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