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漂洋过海,作为土生土长中国人,走遍中国是摄影——当然也包括街拍,更具性价比的目的地选择。
中国太大,城市太多,各具特色,千差万别,这也注定了,只要是腿脚能到的地方,总会有百般花样来迁就并供养像我这样街拍者的好奇心。所以,很感谢以往作为咨询顾问那种多差旅的职业性质,可以让我背着双肩包,带着相机,在工作之余还能摄猎一番。
更重要的是,正因为每每匆忙,很多城市只去一次(也许终老一生,也只会是那偶然的一次),少了碎碎念的纠结,没有对背景主题的斟酌和对摄影本身的使命感,浮光掠影就好,街拍,也就格外轻松自如了。
也有身居某地的朋友说,我的街拍太表面了,没有拍出当地特点,我想(当然也是自我安慰了,哈哈),很正常,即便是马格楠大师,让他乍到某个陌生城市比如上海,只待一两天,估计也拍不出什么深刻和接地气的东西吧。
至少好看,有点意思,就没白去,若能恰好“撞”到极富当地标识的经典画面,就是走狗屎运了。
说起来除了身在的上海,以及遥远的陕西老家,北京是我去得最多的,回头翻检照片,上海、老家和北京的影像积累也就格外富足。一直惦记着,等到合适时间,一定要好好回顾总结加精选编辑,说不定真能出几本画册呢。
可是,什么时间才算合适呢?
无数次起过这念头,无数次问过自己,可是,没有答案。
真不知道,也许,还有太多所谓正事的牵绊,也许,只是积累还不够吧。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只要腿脚还利索,好奇心还在,万水千山,大城小镇,我都想去走一走,因为,那里的街面,那里的人,还都等着我去“扫”呢。
魔都上海,我生活的地方。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我已经在这里近20年了,陌生的是,我看到的,拍到的,总觉得还只是她的很小、很小一部分。
帝都北京,读大学的地方,也是我平生第一次出远门的目的地。很多标识性的影像,其实很容易发现并拍到,但,那又是她何其细微的局部呀。
广州,一座生活着的城市。
深圳,~,我曾在那里工作过一年。据说去那里的人都会感觉年轻,但也许正因为年轻,所以,我也选择过逃离。
古都西安,大学毕业去了那里,前后加起来工作生活过四年。曾经一度,很多记忆,都像西安的面貌那样停滞了。当然,这些年,发展变化很快。
山城重庆,顿顿吃火锅、13楼就是1楼的魔幻现实主义之地,只去过一次,终生难忘。
长沙,很典型的内陆城市,对一般人来说,吃吃喝喝就是福。
新疆,其实不算是某个特定的城市了,只是早前去新疆“采风”,途径的一些小城镇、小街巷,别有一番异域特色。
无锡,那里有个鼋头渚,那里的春天有樱花,但若赶上时节去,更多的感受是人山人海。
苏州,老街还是挺有味道的。
厦门,一个鼓浪屿,以及曾厝桉,似乎就全部代表了,曾经的小清新。
三亚,嗯,那里真不该归为城市,因为,我去那里,只看海。
青岛,虽只去过一次,却念念不忘,因为,那里是G4的大本营,那里有喜欢纪实摄影和马格楠的一帮朋友们。
南京,好像说是除了西安,中国唯一还保留有老城墙的省会城市。玄武湖,是南京的一面镜子。
春城昆明,也许只是转道去丽江和大理吧,所以,印象并不深刻。
杭州,是除了上海、北京和老家外,我去过最多的城市了。一度曾觉得,杭州也是我的后花园了,毕竟,那里有西湖,有茶山,真的很美。
哈尔滨,在松花江边,听李健的《松花江》,别有一番风味。
大理,说起来也算是一座城了,只是,我去赴约,为传说中的苍山洱海,尽管,也许早已时过境迁。
最后,我的老家——一座西北小县城,陕西耀县(现称铜川市耀州区),几十年来变化难免,但总也不变的,是一丝情牵,哪怕,只是小小一碗咸汤面。
漂洋过海去街拍
张耀疆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lishizx.com/dlsxw/5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