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邀我写大理的攻略,许久不去大理,不知道人民路上的店家门是否都还在~
在写大理之前,让我先怀念一下大理周边的这个小镇喜州。
去过喜州两次,第一次是工作,匆匆路过。第二次是去听一个火人节的分享会,记得那天骑着摩托车,从大理古城往喜州的路上,
感觉风的味道都是甜的,幸福的让人发慌。
春天一大片绿,秋天一大片黄,喜州保留了大理的精髓,又少了团体游客的嘈杂。
来这里只需一日4小时,看完这篇文章,才是正确打开喜州的方式。
??????
大理喜州把旅行留给生活文:Taj
原载于公共号“吾用手帖”
4小时的喜洲,献给安家于这片田野且生活里自得其乐的小伙伴,以此记录着个人关于大理目前最喜欢的生活片段。
平平凡凡生活轰轰烈烈追逐
喜洲,虽离大理古城不远,然没有淹没于古城的狂欢热闹,挺好地隐藏于田野处、市井小巷里,不露声色地消化着大理的嘈杂。
没有见识古城往日的宁静,然而每当随着无数的喧嚣涌向大理时,多少庆幸喜洲还尚存的淳朴归园田居生活。
保留着老去的时光里享坐洱海水,相看苍山云的故事。
具体地图导航
TravlArrangmnt
●●●●
喜洲“城内八巷”分别为:四方街、市坪街、市上街、市户街、富春里、彩云巷、大界巷、染衣巷。街街巷巷隐蔽着这座城市有趣而僻静之地,愿你有完整4小时时光慢慢读着这座恬静而悠远。
点击放大,图片模糊请见谅
市上街:清凉小屋老冰棍、古榕树、紫云寺、回民区市坪街:裁缝店、九坛神富春里:宝成府市户街:进士府,集市、古玩店、大超市大界巷:赵府、尹家大院等古建筑群
城北路:喜林苑、and甜点屋、佩索啊咖啡馆、转角楼、
城东路:东安门古民居群
↑喜洲标志:转角楼,以前是一个老宾馆,喜洲第一家招待所,《桥隆飙》电视剧拍摄地
08:00寻常日子
柴米油盐
●●●●
清晨八点,村子里鸡鸣声早就回荡在照壁房井之间,循着被阳光慢慢唤醒的田野风光一路来到市户街,喜洲早市的菜摊、水果摊、烧饵块、豌豆粉的摊子已陆陆续续的摆出来,准备迎接一天里为时不多的小买卖。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逛集市是旅途中深度游的必不可少经历,其实这也不难理解,这里少了旅游景区里宰客商人以及千篇一律纪念商品的踪影,都是些寻常买卖,细心观察总有小惊喜,这有当地人日常最真实的写照。
短时间难以融入当地生活,但也不妨换个角度用镜头观察集市里的寻常买卖,人家生活。
当地新鲜的水果、原料、炒到疯狂的玛咖,甚至还有人们津津乐道的新鲜菌子、火腿......
四方街小店字卖的的炸菌子,香脆有嚼劲的小吃
78月份的云南多雨,菌子生长,大理人吃菌的好时节。据小伙伴介绍,如果你意愿体验下菌子摘采,可以在市场里咨询下买菌子的大哥大姐,让她下一趟捎上你,当然菌子大多成长在深山中,路途遥远且坎坷。
洱海刺菱角↑不经意总会仔细观望好奇果子独特的长相,在老板的吆喝且指导下才起不妨尝试一下这当地才独有的果子,避开仔细拨开涩涩暗黄且长长尖刺的皮,才发现里头是白色的果肉,可以购买3块钱一斤的分量。刺菱角可生吃,也熬制后再品尝,市场上的话大多数是生的,感觉其实差不多马蹄的口感。
美味新鲜刚制作出炉的豌豆粉↑。在大理,如果让我选最心仪的小吃,莫过于凉拌豌豆粉!豌豆粉切成长条装码于碗内,浇上木瓜醋、老陈醋、油泼辣子、芝麻、香炸麻油以及浓香花生酱等调料,最后在淋上调料里独家秘制的酱油,淹过豌豆粉一半即可再撒上香菜末拌匀,一口下肚,酸甜、香辣可口,真的很开胃,还伴着淡淡的豌豆清香~
在大理,豌豆粉还有别的做法,除了凉拌豌豆糕之外,还有稀豆粉~将豌豆打磨成粉之后加入水调成糊状即可,味道有些粘稠,有朋友第一次尝试表示口感有些猪油感觉??还挺有意思的,朋友们试试~在白族人的日常生活中,油炸豌豆粉常作为一道家常菜。将豌豆粉切成方形小块,将其放入糯米粉中滚上一圈,再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外皮脆嫩。
市户街集市为早市,要凑热闹得趁早,如果恰赶上传统节日,在集市人山人海里随处能看着顶着白族传统头饰的金花们,带颇有一种回到赶年关大集的感觉。
↑火把节当天的市场街道
↑生皮,白族的一种传统美食。
不妨问问身边喜洲朋友最爱的食物是啥?大多会和你介绍生皮!其实并没有名字说得那么恐惧,生皮并不是完全生的猪肉,还用猛火加工过的~
↑喜洲人过年过节每家每户早上都会吃生皮,吃生皮得趁新鲜,现切现吃,蘸点辣椒酱,口感有点像辣条~
↑火把节8月6日当天,城北村当年新婚的小两口摆饭席请亲戚~生皮配生肉是待客席面上必不可少的主菜!
喜洲古镇是一座古朴典雅且极具历史韵味的城镇,这里白族建筑那独具特色的造型,和那几近完美的结构,都给人一种庄重雄浑而又不失轻巧灵透,古朴典雅而又不乏自由洒脱的质感和美感。
继续沿着镇东路回四方街主道方向,路边整齐排置的传统民居,静谧的接受风吹雨打,保持着传统村落自然而成的宁静,老建筑所叙述着白族人家小户旧时故事。
↑城东区民居建筑群,过去常形容白族人“大瓦房,空腔腔”,因为白族人缩衣节食到了倾其所有也要建造舒适结实的住宅,投入毕生精力。
白族人会在悬挂的匾额、照壁上题辞昭示家声,昭示家族品格、职业、荣誉等信息,匾额如“赐进士第”、“将军第”、“甲科第”以及“经魁”“亚元”,照壁如“清白传家”——杨姓,“百忍传家”——张姓,“理学传家”——程姓,“诗礼传家”——孔姓,“青莲遗风”——李姓,“太尉平章”——段姓。
↑城东区民居建筑群,目前留下来的白族民居的建筑格局大多都完整内向院落式的封闭型建筑组合型态,对外封闭对内开敞。常见的组合式白族民居包括:“一坊一耳”、“一坊两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其中“三坊一照壁”与“四合五天井”是白族民居院落的基本组合形式,兼备住宿、煮饭、祭祀先祖、接待客人、储备粮食以及饲养牲畜等作用。
走进百姓人家总有打扰之处,谨记礼貌问候也不需太拘谨,可简单咨询民居信息,目前遇到的居民们会礼貌介绍:”我们和你们坐北朝南的朝向不同,我们坐西朝东的朝向。
↑城东区民居建筑群
“大理万户,家家流水,喜洲千家,户户养花。”喜洲气候温暖润湿,最宜于花木生长,一年四季青山碧绿,繁花似锦。喜洲人家爱花,家家户户有院落,再栽些可心的花木。
尹辅贤院
喜洲是云南著名的侨乡之一,大理籍商人尤以喜洲人多号称喜洲帮,目前尚留的白族典型民居也大多数是喜洲富商,也正因经商为商“资本主义”的冠名,这些不管是始建于明代、清代、民国的建筑虽在时间长河里留存下来,却在文化大革命大波折被人为肆意破坏,题额、壁画、楹联、浮雕,门联、墙头以及其题词工艺、字迹等细节已模糊,所亲幸是建筑格局仍完整,尚存的手工艺如今被当地人歌颂珍重。
不少民居房间和院落已经破败,铺着方形青石板的院子里仍布满生活气息的。尹家府邸现在住了11家人,原来府邸主人子代已不见踪影,阿姨一遍布着床垫一遍呢喃:我们都不太清楚原本的主人,这间房是毛主席分配给我们的。
民居相关信息:
目前喜洲有一些民居都还正常被使用,当然有些现居的居民是允许且欢迎游客进入参观,但是会收些几块钱的参观费用,民居开放时间的话以居民起居生活时间为准。严家大院,已经被开发商承包,开放时间至18:00关门。
10:00四方街
青砖古道上的市井买卖
●●●●
入则宁静,出则繁华,在一静一动之间链接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茶马古道的繁华商业集镇,如今档口十点了却不急不躁掩着,老百姓不急着做生意。
↑开始挺好奇这家长期闭门小店到底做啥生意,后来难得碰巧遇到老板小倩,才知晓这竟然家小酒吧~白天随老板性子开门,不定时关门,有时也开门待客,但是多是半掩着门做熟客朋友生意。恩,多任性的生活,一切随老板时间。
市坪街,还保留着旧时发型小店,一把老爷椅,一面泛黄镜,老师傅一剪刀一小布便成发型,暗红色泛旧的木窗,哪有太华丽的招牌店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lishizx.com/dlsxw/3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