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一些书法家、画家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这是因为()
A.纸的质量好B.碳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比较稳定
C.保存方法得当D.碳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与其他物质反应
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钱逸泰教授等以CCl4等和金属钠为原料,在℃时是制造出纳米级金刚石粉末。该成果发表在世界权威的《科学》杂志上,立即被科学家高度评价为“稻草变黄金”。同学们对此的一些理解不正确的是()
A.金刚石属于金属单质B.制造过程中元素的种类没有变化
C.CCl4是一种化合物D.这个反应是置换反应
3.石墨烯是由碳元素组成的非常优良的纳米材料,具有超强导电、导热的性能.关于石墨烯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可作散热材料B.是一种化合物C.可做新型电池的电极D.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4.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却又很大差异,其主要原因是( )
A.构成它们的原子大小不同
B.构成它们的原子数目不同
C.金刚石、石墨和C60里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D.金刚石、石墨和C60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5.鉴别CO2、O2、空气三瓶气体时,最简便且可行的方法是
A.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B.分别加入石灰水并振荡
C.分别滴入紫色石蕊试液D.分别加入水并振荡
6.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对应关系不合理的是( )
A.石墨做电池电极﹣导电性B.焦炭冶炼金属﹣可燃性
C.金刚石切割玻璃﹣硬度大D.活性炭除异味﹣吸附性
7.实验测得某样品中只含有碳元素,则该样品()
A.一定是金刚石或石墨中的一种B.一定是木炭或活性炭中的一种
C.一定是碳元素的一种单质D.可能是一种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的混合物
8.二氧化碳能用于灭火,主要是因为()
A.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生成碳酸B.二氧化碳不能燃烧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可燃、一般也不助燃
D.二氧化碳能与正在燃烧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9.长期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有一层白膜,除去这白膜使试剂瓶变得明净的最好方法是()
A.用蒸馏水冲洗B.用钢丝刷刷洗
C.用稀盐酸洗涤D.用热水冲洗
10.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做过下面的探究实验:现有四个广口瓶分别装满不同气体,并用带有温度计的胶塞密封。将它们放在相互不遮掩的强烈太阳光下照射约一小时,结果发现温度计的读数不相同,请你推断其中温度计读数最低的是
ABCD
11.如右图,将充满CO2的试管倒扣在滴有紫色石蕊的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①试管内液面上升②试管内溶液变红③试管内液面不上升④试管内溶液变蓝⑤试管内溶液不变色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⑤
12.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
B.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物质
C.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为红色
D.实验室用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13.下列关于碳及碳的化合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石墨、金刚石、C60的物理性质不同,但都属于碳的不同单质
B.乙烯(X)的燃烧反应为X+3O2=2H2O+2CO2,则乙烯的分子式为C2H4
C.含碳的化合物中甲烷、乙醇属于有机物,CO、CO2则属于无机物
D.C6H6(苯)和C2H2(乙炔)中C、H原子个数比相同,但元素质量比不同
14.右图所示实验中,①、④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②、③为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下列能说明密度大于空气且能与水反应的现象是
A.①变红,③不变红
B.④变红,③不变红
C.①、④变红,②、③不变红
D.④比①先变红,②、③不变红
15.按右图进行实验,有关说法及分析不正确的是
A、烘干的木炭粉末与CuO粉末须混合均匀
B、网罩的作用是集中火焰,提高温度
C、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产生的气体一定没有CO
16、下列是初中化学部分重要的实验或实验装置。请按要求填空:
A.水的电解实验B.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C.探究二氧化碳性质D.气体制备装置(1)A实验玻璃管②中产生的气体是;
(2)B实验如果实验数据小于21%,可能原因是(写出一点);
(3)C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4)写出用D装置制取一种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17.某学习小组围绕“气体实验室制取”进行了研讨。请你参与完成下面的问题。
(1)原理分析: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
不用Na2CO3与盐酸反应制取CO2的原因是。
(2)发生装置:图①装置中仪器a的名称是。实验室常用无水醋酸钠固体与碱石灰在加热的情况下制CH4,应选图(填序号)发生装置。
(3)收集装置:实验室收集NH3应采用的方法是。收集有毒气体SO2时,常采用③收集装置,气体应从(填字母)端通入。
(4)实验操作:用KMnO4制取O2的操作过程可概括为“组装仪器→→→加热试管→收集气体→停止加热”。
(5)实验反思:在加热KClO3制O2的过程中,发现产生O2的速率很慢,经检查不是KClO3变质,也不是装置气密性不好,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
18.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右图),既可用于制取气体,又可用于验证物质性质。
(1)写出仪器A和B的名称:A:;B:。
(2)当打开K1、关闭K2时,利用Ⅰ、Ⅱ装置可直接进行的实验是(填序号)。
①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②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
小颖认为在不改变Ⅰ、Ⅱ装置的仪器及位置的前提下,该装置可用于双氧水制取氧气,她的做法是;
实验室还可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3)当打开K2、关闭K1时,利用Ⅰ、Ⅲ装置可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此时试管中盛放的物质是,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C为干燥管,用于防止液体倒吸)。
19.某兴趣小组在做完碳还原氧化铜试验后,进行了如图的探究
把氧化铜还原成铜的物质是:Ⅰ石墨;Ⅱ______.
用天平称量1.5g氧化铜粉末,直接用铝箔纸包裹.按上述操作步骤实验,黑色粉末______,那么猜想Ⅱ不成立.
石墨棒能使氧化铜还原成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把石墨棒换成铝粉重复上述操作,又获成功.那么称取等量的铝粉并进行同样的操作,其目的是______.改进后的实验证明,金属铝与铜活动顺序是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如果使用复印机的“碳粉”代替石墨棒还原氧化铜,效果更好.联想在空气中灼烧的铁丝不能燃烧,而铁粉能燃烧能燃烧,其原因是______.
20.现有A、B、C、D四种物质,均为初中科学中常见的物质,相互转化关系如右图所示。已
知:A、B、C、D四种物质中只含有两种元素,A是黑色固体,在常温下B、C为无色气体,C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由此可以判断C物质是,D物质是。
(2)写出B—C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1.右图所示的装置可进行多种实验。
(1)转化:将CO2转化为CO,装置中可放
(2)检验:检验CO2含有少量O2装置中可放;
(3)除杂:除去CO2含有少量CO装置中可放
22.竹炭包是一种集观赏与空气净化为一体的产品。这种产品可对车内及室内空气中的一氧化碳、甲醛等有害气体进行吸附。某课外活动小组对竹炭进行初步探究。
竹炭中是否含有碳元素
竹炭中含有碳元素
新鲜的血液,遇一氧化碳由鲜红变为暗红。
所用装置如下图所示。(A装置的作用为吸收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
(1)实验开始后,C装置中产生白色沉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E装置中新鲜的鸡血变为暗红色。
(2)小玥认为应在A、B装置间,再增加一个C装置,目的是。
(3)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的这套装置的不足之处是,请你设计解决的方法。
(4)小亮认为可以用右图所示的装置,替换原装置中的E装置,
你认为(填“可以”或“不可以”),原因是。
竹炭中含有碳元素。
竹炭细密多孔,竹炭牙膏中含有竹炭等成分具有消炎、止痛、化淤、去污等功效,下列有关竹炭牙膏的用途描述不正确的是。
A、可除衣领袖口等处的汗渍B、不能除去口中异味C、虫咬、灼伤可消炎止痛
23.某石灰厂需要测定石灰石样品中CaC03的质量分数。小刚设计了下图所示装置来完成实验(杂质不与酸反应,浓硫酸有吸水性,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氯化氢气体和二氧化碳气体)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_。A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
(2)c装置应当选择I、Ⅱ中的_________(填“I”或“Ⅱ”),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
(3)小华提出,要使测定结果更准确,应把A装置改成右图所示装置,并在反应前、后通入空气,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取用4g石灰石样品,把20g稀盐酸分四次加入石灰石样品中(样品中除碳酸钙外,其余物质既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充分反应后经过过滤、干燥等操作,最后称量,最终实验数据如下表:
求①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24.欲测定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采用的方法如下:
取该石灰石样品20g,把80g稀盐酸分四次加入,实验过程所得数据如下表(已知石灰石样品中含有的二氧化硅等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稀盐酸反应)。根据实验数据计算:
(1)表中n的数值为。
(2)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3)共生成二氧化碳多少克?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lishizx.com/dlsxw/11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