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随便找个人问知不知道玄奘,估计摇头者居多,但如果问知不知道唐僧,估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玄奘正是《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由于受小说、电视剧、电影的影响,在绝大多数人心里,估计都会觉得唐僧是一个胆小怕事、是非不分,遇事只会念阿弥陀佛的和尚,但历史上的玄奘却是一个信念坚定、智慧超群的高僧。由于玄奘从事的是佛教研究,不然他的影响力绝对不只局限于佛教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放眼古今,玄奘都称得上是一个世界级的大师。
电视剧《西游记》里的唐僧有这么牛掰吗?我们来看一下玄奘的履历:
法名:玄奘
本名:陈祎
俗称:唐僧、唐三藏、三藏法师
生卒年份:公元-年(唐朝初年)
头衔:唐代高僧,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大翻译家
主要贡献:西行求法,翻译佛经共75部卷,将入印沿途见闻撰写《大唐西域记》12卷。
总结来说,玄奘大师的一生主要干了两件事,一件是西行求法,另一件就是翻译佛经,不过这两件事也都是为了将佛法发扬光大,造福世人。
01年少出家
常人如果不是想不开或者像朱元璋那样无家可归,估计不会想着出家,玄奘为什么年纪轻轻就出家呢?估计你会说那是因为他从小父亲被贼人所杀,母亲为了保住骨肉,将他放到一个木盆里,顺流而下,结果被几个和尚发现,在寺庙长大,命中注定就该是个和尚。
这是《西游记》里的桥段。现实中的玄奘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小时候过得还是比较幸福的。可是好景不长,父母死得早,家境困顿下来,二哥剃度出家,年仅10岁的玄奘便随兄长来到洛阳净土寺旁听佛经。13岁的时候,大理寺卿郑善果奉旨到洛阳度僧,而且名额有限,只有14个。按理说,玄奘年龄这么小,根本就没戏,但是玄奘不死心,在寺庙门口守着迟迟不肯走,郑善果看这小家伙挺执着,就和他聊了两句,没想到,玄奘这么牛逼,果断破格录取了。我们来看看他们之间的对话。
“你想出家?”
“是的”
“你为何出家?”
“远地讲我想要继承如来的佛法;近的讲呢,我要把佛法发扬光大。”(原话是“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
郑善果听后,非常高兴,对身边人说:“诵业易成,风骨难得。若度此子,必为释门伟器!……”
过去和尚录取是要考查你能背诵默写多少佛经的。郑善果的意思就是说,背诵的功夫很容易;但是你这个风采、骨相太难得了。如果剃度了玄奘这个孩子,将来必定会成为佛门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
这里要强调一下郑善果这个人,他有一项特殊技能,擅于面相看人,据说很出名,不知道他的慧眼还鉴别出其他的什么名人,但是玄奘确实被郑善果一语言中,果真成了释门伟器!
02西行求法
如果玄奘只是成为一个佛法精深的人,在历史上也不会留下什么笔墨,更不会变身为妇孺皆知的唐僧,大师就是跟常人不一样。玄奘小时候的理想可不是简单说说,随着道行的不断提升,玄奘渐渐发现当时的一些佛教经典说法不一,行业大拿们也是众说纷纭。正好当时长安有不少天竺(今天的印度)的僧人,他们向玄奘介绍了著名的佛教圣地那烂陀寺,并顺带着吹嘘了一下天竺佛教的学术规模和讲经的盛况,玄奘萌生了西行求法的念头。
玄奘可不像唐僧那样婆婆妈妈,说干就干,他立即向朝廷上表,申请出国,结果被驳回了。想想当时的情形,唐朝初创,你一个和尚,不安心在寺庙里念经,出什么国。再说了,西边可都是胡人,杀人不眨眼,你去不是送死吗?如果玄奘只是一时兴起,估计碰上钉子也就放弃了,但是玄奘始终没有放弃西行求法的念头。
天随人愿,贞观元年(公元年)八月,关东地区爆发了严重的饥荒,朝廷同意灾民前往各地自谋生路。玄奘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混在难民队伍中偷渡出境,是不是和《西游记》里唐太宗风风光光送唐僧的场面不太一样。
偷渡客玄奘出发了,如果他中途迷路了、被强盗杀了、或者没水没粮了……任何一种情况都会死掉。历史上估计不会有玄奘的大名,也不会有19年后,载誉归来,举国欢迎,享受国家领导人唐太宗亲切接见的待遇。
西行之路,充满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前后历时19年,行程5万多公里,游历个国家,带回经书余部。
我们结合地图看一下玄奘西行求法的路线。
玄奘西行路线有人可能好奇,为啥不从西藏走了,那样不就近了,如果你看一下地形图估计就明白了,玄奘往西走的就是丝绸之路,也是当时唐帝国和外国交流的经典线路。
玄奘西行,虽没有遇到妖魔鬼怪,但是一路也是九死一生、危机重重。《西游记》里唐僧每到一国,都会亮出通关文牒,而玄奘可是偷渡客,还没走出国门,好几次差点被抓起来,遣返回长安。不过好在吉人自有天助,总算蒙混过关,这些困难毕竟都是有惊无险,而真正的危险和挑战还在后面,那可远不止九九八十一难。这里我们选两个有代表性的事,一个是莫贺延碛沙漠遇险(现称哈顺戈壁,就是常说的西域的起点),一个是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遇阻。
莫贺延碛沙漠遇险
我们看看莫贺延碛沙漠的环境,“长八百里,古曰沙河,目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自然条件相当恶劣。放眼整个茫茫如海的广大沙漠,只有玄奘和老马的孤独身影,不时还会出现像妖魔鬼怪一样的烟尘。玄奘没有什么旅行攻略,不知道这是什么情况,心里很害怕,只能念念经为自己壮胆,就这样走了一百多里,玄奘迷路了,更悲催的是他一不小心把囊袋里的水给打翻了。
茫茫沙漠,是继续前行,还是回头求援呢?玄奘面临艰难的抉择。
往前走是看不到尽头的绵延黄沙,不如回烽火台取水吧!玄奘真的往回走了,走了十多里后,他心想:“我已经发愿不到天竺绝不回头,宁可死在西行的路上。”于是他又鼓起勇气继续西行,看到这不得不佩服玄奘大师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或许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是不是和唐僧完全不一样。
就这样滴水未进走了五天四夜,人和马一起晕倒在沙漠里。到了第五个夜里,突然吹来一阵凉风,玄奘感觉像洗了冷水澡一样精神变好了,马也醒过来,便继续前进。走了十里路后,马驼着他突然狂奔,怎么也驾驭不了,就这样居然跑到了一片绿洲,玄奘非常高兴,在这里好好休息了一天才重新出发,最终玄奘奇迹般的走出了沙漠。
高昌国遇阻
如果说莫贺延碛沙漠带给玄奘的是生存的考验,那么高昌国遇阻则是利益的考验,且看玄奘如何渡过难关。
高昌国王麴(qū)文泰听说玄奘要来,大老远就派人接风,并且和玄奘拜把子,许以金银财宝,希望把眼前这位博学的人留在身边。玄奘一听不干了,以绝食抗争,表明自己西行的决心。到了第四天,玄奘已经非常虚弱了,麴文泰只好同意放他走,并且提供了随从、马匹和丰厚的物资。临行前,麴文泰要求玄奘从天竺返回时,留住三年,还要求讲经一个月后才能走,玄奘一一答应了。不过可惜的是,,高昌没有等到玄奘回国就被唐帝国所灭,麴文泰也不在人世,两人的约定也就无法实现。
离开高昌的时候,玄奘算是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取经团队,总数可不止四个人,而是二三十人。不过这个团队只存在了很短的时间,随后的一场大雪崩和高原反应夺走了大多数人的生命,只有玄奘和两个弟子侥幸存活。因此想要干一番事业,必须得有个好身体啊!不然事没办成,小命没了。
公元年,玄奘穿越了二十多个国家后,终于踏上了天竺的土地,看到了朝思暮想的那烂陀寺。
无遮大会
在那烂陀寺,玄奘拜当时圈内大拿戒贤为师,潜心学习梵语,研习各种大小乘经论,历时五年。此后,又遍访天竺,游历求学。10年后,玄奘重回那烂陀寺,此时已学业大成,在佛教圈占有一席之地。
作为一个留学生,学习了多门外语,并且在外国领先的领域享有话语权,几乎成为行业领袖。这样的成就试问古今中外,有几人能做到,称之为世界级大师一点不为过。
公元年曲女城举办的无遮大会(就是大型的佛教经义辩论会)更是把玄奘推上了人生的巅峰。从历史书上,我们知道玄奘最终获得了这场辩论会的胜利。但是如果了解无遮大会的规则你会冒出冷汗,对玄奘大师佩服的五体投地。
这次大会玄奘是论主,他的两本经书是论题,大会为期十八天,任何人都可以就这两部论的任何一个论点提出质疑,进行辩论和驳难,只要能从这两部经书里找出一个字不合义理,并且将论主驳倒,玄奘就要当场被砍掉脑袋,向众人谢罪。
我的天啊,至于嘛,我只听说过比武有立生死状的,从来没见过搞个辩论把命搭进去的。
试想,如果不是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信心,谁敢做出这样的承诺。再说参加辩论的可不是傻子,那都是精英,难道挑不出一个字的毛病,这怎么可能,但是不可能的事情还真就发生了。玄奘自始至终神情自若、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说的与会高僧是心服口服,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
按照惯例,无遮大会获胜的论主可以乘坐大象游行,接受人们的瞻仰。如此高贵的礼遇,玄奘居然婉言谢绝了。本来大家已经对他佩服的不行,现在他又如此淡泊名利,简直就是佛主在世啊。玄奘的美名传遍了天竺,僧众们盛赞他为“大乘天”和“解脱天”,总之都是至高无上的称号。
03翻译经书
在天竺求学多年后,玄奘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已经圆满完成,到了该回去的时候了。公元年,玄奘告别戒贤法师和戒日王,返回阔别近20年的中国。和他一起回国的,还有余部梵文经典。
跟去的时候大相径庭,偷渡出国的玄奘回国受到了朝野上下隆重而盛大的欢迎。公元年二月,国家领导人唐太宗亲切接见了他,太宗对他非常欣赏,劝他还俗从政,玄奘谢绝了,因为他还要翻译这些经典。
短暂休整后,玄奘就开始着手翻译工作。唐太宗全力支持他的译经事业,命房玄龄在弘福寺为他组织了一个规模完备的译场,并“广召硕学沙门五十余人”当他的助手。
玄奘翻译经书公元年,玄奘译出了一百卷的《瑜伽师地论》,太宗御笔钦赐《大唐三藏圣教序》。同年,太子李治为亡母长孙皇后祈福所建的大慈恩寺竣工,玄奘奉命成为住持,进入该寺继续译经。
《瑜伽师地论》公元年,61岁的玄奘终于译出了多达六百卷的《大般若经》,而他的生命也在彪炳千秋的译经事业中走到了终点,公元年二月,玄奘大师在宜君山的玉华寺圆寂,终年62岁。
从回到长安的第27天起,玄奘就开始着手翻译佛典,一直到去世前的27天,他才搁下手中的译笔,诚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除此之外,玄奘在弟子辩机的协助下,用一年时间完成了价值不可估量的《大唐西域记》。它记述了玄奘西行途中所历所闻,不但是当时中国人了解外部世界不可多得的一部著述,而且成为后世研究中古时期中亚和印度历史、地理及中西交通的第一手史料。加之,印度这个国家历史记录不是很完备,因此,要研究印度古代史,《大唐西域记》也是一部谁都绕不过去的重要著作。
玄奘身上有着太多让人敬佩的地方。他渴求真理、信仰虔诚,为了解答心中疑惑,跋山涉水,西行求法;他信念坚定、百折不挠,西行之路艰难曲折,他始终没有放弃;他淡泊名利、不慕虚名,高官厚禄、金银珠宝对他而言如同浮云,不曾动过半分念想;他兢兢业业、踏实勤勉,二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直到生命最后才停下手中的译笔……
玄奘放之古今,绝对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世界级大师,就连伟大文学家鲁迅曾称他为民族的“脊梁”,梁启超称誉他为“千古一人”。相信玄奘的重要贡献和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为人们认识和敬重。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lishizx.com/dlsxw/11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