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院落建筑必分院内与院外,为了保持院内建筑环境的安静与私密性,院内需隐,院外需避,院内外之间隔一道小墙即能达到隐避的效果,这道小墙壁被称为"照壁"。
照壁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部分,历史久远,久传不衰,早在西周时期的建筑遗迹中就有照壁的形象,至明朝时特别流行。
照壁的建造级别体现宅主人的身份、地位和志向追求。越是有钱人,越会兴土木,修门面,这与中国传统的富贵思想是分不开的。
在云南,最富裕的地区是大理;在大理,最富裕的民族是白族;在白族,最富裕的象征是房子;看房子,最有代表性的是照壁。
照壁—彩云南现照壁造型精美,大多建有飞檐,还非常重视装饰,一般在照壁的周边绘有各种精美图案,在照壁的中间区域绘制各种式样的山水图画,或题写寓意美好的诗词歌赋,或镶嵌精美的大理石图案,使照壁显得高雅秀丽,充满文化内涵。
照壁——局部精美图案照壁题字内容,一般为四字题辞。有描写大理山水的"苍洱毓秀"、"风花雪月"等,书写家规的"清白传家"、"吉祥之家"等,也有的人家根据照壁方位题写吉祥的字句,如院落之东的照壁题书"紫气东来",南边的照壁题书"彩云南现"等,也有题写一个大"福"字的。
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说,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白族民居照壁,不仅反映出大理白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展示大理白族在汉文化的长期熏陶下,重视文化的修养,追求在家可作锦绣文章,立世则能为国做事的人生目的。
照壁题字彰显姓氏文化“清白传家”为杨姓,究起渊源,来自于东汉名臣杨震。当年杨震任东莱太守时,有人给他送来十斤金子,他坚决不要,并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杨震是陕西华阴人,可没有想到,连大理白族的杨姓子孙,都以他的清白为荣。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写下了很多不朽的诗篇。所以白族的李姓,便把“青莲遗风”题写在自家的照壁上,鼓励子孙后代像李白一样,饱读诗书,入室升堂。
“琴鹤家声”,源自宋代御史赵抃,他为官刚正不阿,被誉为“铁面御史”。平时生活情趣高洁,举止潇洒,家有一张名琴,还养了一隻仙鹤。因此白族的赵姓人家,就取“琴鹤家声”这四个字,展示不俗的家风。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有的是因姓氏家风而来,也有的是因人生追求而来。白族民居照壁的典故题识,表明了白族人民对祖先的道德风范的崇敬和怀念,也说明白族人民对汉文化的吸纳和弘扬。
“百忍家声”为张姓
“工部家声”为杜姓
“明道家风”为程姓
“渭钓家风”为姜姓
“眉山挺秀”为苏姓
“绛帐家声”为马姓
“濂溪世第”为周姓
“瑞雪三槐”为王姓
“三策生辉”为董姓
......
散布在苍山洱海之间的白族村寨,青瓦白墙,绿树繁花,精致而又淡雅,清新而又和谐,宛如一幅优美的水墨山水画。再配上村寨周围美丽的田野,构成了白族人民世代生息的家园。
尊重历史,弘扬古风。苍山下的喜洲酒店已经全面开工,在采用现代化设计的基础上,完整保留院内现有照壁及雕花图案,做到古今贯通,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给游客提供前所未有的住宿体验,敬请期待!
注:文中所展示图片拍摄于即将建成的酒店
金殿传说之寻访吴三桂与陈圆圆的爱情故事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相见初经田窦家,侯门歌舞出如花许将戚里箜篌伎,等取将军油壁车——《圆圆曲》节选圆圆曲出自于清初诗人吴梅村的诗歌作品,写于年顺治八年初,历史背景是公元年的甲申之变,以吴三桂和陈圆圆的悲欢离合构成全诗的叙事情节,其中吴三桂与陈圆圆的故事和昆明的金殿息息相关,是昆明历史故事中被许多人熟知的一段传奇。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金殿,走进历史,重温这段史诗般的爱情故事。金殿迄今已多年,吴三桂重建金殿也已有多年。冲冠一怒为红颜在有关昆明地区的传奇故事中,“一怒为红颜,铜铸金殿,圆圆曾居,莲花池畔”,讲的就是金殿及金殿里的莲花池、陈圆圆和吴三桂的故事。相信云南人对陈圆圆及吴三桂的传奇故事不会陌生。陈圆原名陈沅,苏州人,天生丽质,经过精心教育,“色艺擅一时”,既有天生的好嗓子,又工于声律,书棋琴画都很娴熟,是个蜚声江南的绝代佳人。当时明朝内忧外患,崇祯帝心情郁郁不欢,田妃为讨他欢心,让自己的父亲田弘遇到江南寻选美女为崇祯稍解苦闷。田弘到江南花了20万两银子接走陈圆圆,没想到崇祯帝成天忧虑不好女色,陈圆圆进宫后又很快被退回田府。在田府,生活忧裕,陈圆圆在锦衣下食的环境中,日日歌舞宴饮,技艺更加精进,声名响彻就城富豪权贵之家。吴三桂回京时,田国丈想深结这个实力派作为以后的依靠,让陈圆圆招待了吴三桂。吴三桂一见陈圆圆,惊为天人,于是向田弘遇索取陈圆圆,正合了田国丈的意。吴三桂喜得陈圆圆,无奈前方军情紧急,他只好将陈圆圆安置京城,自己返回山海关。就在期间,李自成军攻入了北京,崇祯帝吊死煤山。李自成军进京后忙于追回赃款,占地盘,准备建立新王朝。而刘宗敏则将吴三桂的父亲抓来拷打,抄了吴家,掠走陈圆圆。相传吴三桂听说他的爱妾陈圆圆被抢走了,当时勃然大怒,厉声喊到:“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见人耶?”当即挥师第二次返回山海关,降而复叛,上演了一幕绝世的“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投清败李自成后,在追击途中找到陈圆圆,从此再不敢疏忽了。后来吴三桂的势力越来越大,坐镇云南后,即在昆明大兴土木于翠湖、莲花池等处,与陈圆圆共赏风花雪月。 逼死坡永历帝是明朝的桂王,为南明推为永历皇帝领南明残余力量抗清,但终于不敌清军而节节败退至昆明。永历帝无力解决残明势力与李定国等大西军的矛盾,更无力消除大西军内部的争斗,难敌吴三桂尾随而来的数十万大军,向西逃至缅甸境内。吴三桂陈兵缅甸边境,威逼缅王交出永历帝,带回昆明。 永历帝父子被押回昆明后,关在篦子坡头金禅寺内,到公元年4月,吴三桂为断绝后患,断绝尚有兵力的李定国以永历帝为号召来反清,与他对抗,在金禅寺里擅自用弓弦勒死永历父子。 云南三迤人民同情永历帝的遭遇,鄙夷愤恨吴三桂的为人,改篦子坡为逼死坡,一则不忍说永历帝被勒死,一则说吴三桂对“故主”的行径。逼死坡后又被清政府改为升平坡,以回避历史。永历帝殉国处,位于五华山西侧的蓖子坡金蝉寺莲花池到了康熙6年,陈圆圆已有三十五六岁,当时姿色已退。吴三桂又有了姿色美艳的“八面观音”“四面观音”等等。同时,逼死坡事件她清醒地认定吴三桂不能成事,于是心灰意懒,住进了佛庵。等清军败吴三桂军攻入昆明时,陈圆圆自沉莲花池,一代佳丽“香消玉殒”了。这里的莲花池便是昆明金殿内的莲花池。今天,莲花池内还有陈圆圆的雕像,过往的人路过都会驻足莲花池旁,唏嘘这段如诗般的爱情故事。昆明金殿内的莲花池
陈圆圆雕像陈圆圆所写的词,表达了当时绝望的心情六道轮回的秘密佛教常说的六道轮回真的有吗?六道又是哪六道呢?各自有什么样的内容? 六道:一、天道,二、阿修罗道,三、人道,四、畜生道,五、饿鬼道,六、地狱道。 此中上三道,为三善道,因其作业(善恶二业,即因果)较优良故;下三道为三恶道,因其作业较惨重故一切沉沦于分段生死的众生,其轮回的途径,不出六道。 所谓轮回者:是描述其情状,去来往复,有如车轮的回旋,在这六道中周而复始,无有不遍,故名六道轮回。 世间众生无不在轮回之中。只有佛、菩萨、罗汉才能够跳出三界,不入轮回。
地狱道: 在六道之中,以地狱道之痛苦为最甚。 “地狱道”只是一个统称,其实它可被细分为八大热地狱、八大寒地狱、近边地狱及孤独地狱四大部分。除孤独地狱外,其他地狱均为众生之集体共同业力所创造的。造作最重恶业者,会投生于地狱道中,经历几十万亿年才有可能离开此道之苦。 地狱道的众生,并不由母胎所出,亦非因卵而出,而是化生出的。在八大热地狱中投生的众生,受着各式各样的大苦。在有些热狱中,众生会互相砍杀,但却不死去,只能经年累月地忍受不断被杀害之痛苦,完全无法出离。在其他狱中,众生会被烧至七孔冒烟,或被肢解,又或被放入熔铜中煮至皮开肉烂。这些都是过往之恶业力成熟时,所幻化出来的惨况,苦不堪言。在八大寒地狱中,有情众生受着不同程度之寒苦所逼,甚至会被冻封僵立几百亿年之久,却因业力未尽而不会死去。总之,地狱道是六道中痛苦最大的一道。
饿鬼道: 饿鬼的痛苦比地狱略少,但比畜牲道大。如果以智力来比较,饿鬼的智力比畜牲为高。 饿鬼道的众生是胎生的,而且每胎便会生下几百个鬼子。生于饿鬼道中的因缘,除了共通的不善业外,亦特别与不肯施舍助人、偷盗或见难不救之业因有关。这一道中的众生寿量不定,有的饿鬼寿命可长达数万人间年,长期受着因不善业力而感召之痛苦果报。 饿鬼大多承受着在黑暗中流连的饥渴不堪的痛苦,同时也被其道中势力大者欺压。它们可被区分为外障鬼、内障鬼及饮食障鬼三大类。
畜牲道: 相对而言,投生畜牲道的众生是三恶道中受苦最少的。 畜牲道的众生,居住在陆地上的少,居于海里的为多。从最小的昆虫到鲸鱼及大象等,都属于畜牲道的众生。此外,还有例如龙族及大鹏金翅鸟等我们并不常见到的动物,也都属于畜牲类别。有些畜牲寿命只有一天,也有些可以寿命长达多劫。 只要我们观察陆地上的畜牲,便可略为明了此道的痛苦。在野外漂泊的动物,长期受寒、热、饥、渴、被猎杀及相互啖食之苦。被人类畜养的动物,则被劳役、鞭打,更被宰杀而取皮、肉及骨等,一样苦不堪言。 地狱道及饿鬼道的生命,因为大苦而无暇修持佛法。畜牲道的众生,则愚昧无智,故此不太可能明白佛法,所以亦无从修善。这其中只有极少数的畜类是例外。故此,一旦跌入畜牲道,便要痛苦地捱至业力消尽而另一过往小善因成熟,方有望再度为人。
人道: 投生人道的痛苦,主要可被归纳为四苦,即生苦、老苦、病苦及死苦。 对老、病及死苦,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了解。对于生苦,我们或许不太明白,亦无法记起自己在母胎内乃至出生过程所经历的痛苦了。在母胎内的近九个月间,婴儿所受的痛苦很大。虽然我们现在记不起了,但这不代表我们当时没有感觉。在出胎时,婴儿所受的苦更大。在出生后,我们连少许保护自己的能力也没有。若不是父母的守护照顾,我们可能只会存活几分钟,便会被野兽吃了或者冷死、饿死了。 老苦并非单单指老年之苦,而是指从入胎开始逐步走向死亡之苦。如果我们能活到老年,这种苦则更为明显。在年老时,我们的身体机能衰退,走多几步路也举步为艰,胃口也不好,脸上的皮肤变得像猴子似的,有很多事情想做也做不来。在五浊恶世年代,年轻人不懂敬老,老人益发感到自己不受欢迎。这老苦就像一个小偷,不知不觉间便把我们的青春偷去了。对不懂佛法的人来说,老苦包含了身心之苦。对通晓佛法的人来说,心上可以不觉苦,视老化为一种自然的事,但肉体上的老苦,则仍然无法回避。 病苦分为外在及内在病患两种。外病是如胃疼、癌症及肺病的种种病患。它们最大的威胁也不过是致死而已,影响力只及今生。内苦是贪念、瞋恨及愚痴等烦恼。因为它们能驱使我们的身、语、意作出如杀生等种种不善行为,致令祸延长至无量劫的未来多次转生受可怕的痛苦果报,所以它们绝对比外病严重。如果我们今生患了严重的胃病,不过是受几年苦,顶多也不过是病至死亡而已。但如果我们生起强烈的瞋心,这便会令理智失常,甚或因而出手杀生,这便结下了多生多世短寿及投生于三恶道的因缘,万劫不复。这一连串的多生苦报,亦只源出于一念之瞋。由此可见,心病是极为可怕的。 死苦,并不单指死亡时肢节及肉体所承受之痛苦,还包括到时伴随的恐惧及不安。
阿修罗道: 阿修罗,略称“修罗”,他们的福报很大,与天界众生相去不远。生于此道中的众生,于过往生中的善业力极大,却因其瞋恨的习气,而并未能生于天界中,只能以这种似天而非天的生命形式投生。 阿修罗道的众生瞋心及妒忌心极重,常常与天界之众生作战,但往往大败而返,被打至遍体鳞伤。这一道的众生虽然福报、寿元及智力俱大,但却因其瞋恨心而并不快乐幸福。 人道和天道为善道,阿修罗本性善良,也是善道之一,但因其常常带有嗔恨之心,执著争斗之意志,终非真正的善类。男阿修罗于各道中,常常兴风做浪,好勇斗狠,于诸天中,不时攻打天王,以谋夺位。女阿修罗貌美,时常迷惑众生,使难修行。故此阿修罗虽然不用受苦,但死后堕落三恶道机会甚大。
天道: 天界分为欲界天、色界天及无色界天。在欲界天中,享福及寿元是很大的,没有像人间的生苦、老苦及病苦。 欲界天的众生,入胎时是男女一对一对地投生于天界的花蕊中的。在花开时,他们便以天男及天女的形式化生。在天界中,并不需日、月来报时,而以花开花合为一天。这一道中的众生一生享乐不尽。 天界虽无生苦、老苦及病苦,但天界众生在死前,一样有极可畏的痛苦。他们的寿元虽极长,但始终亦难免一死。又由在天界投生时,他们的善业福报皆用尽了,下一生多投生于三恶道中。在死前的一段时间,天界众生会出现天人五衰的情况,例如其身上的花会枯谢、身上不再放出光明、本来自然散发香气之身现在发出阵阵体臭及身上开始流汗。于此时,其天界友人都会远远避开他,任由他一个孤独地等死。由于天界众生自然有神通力,他们能预见下生将堕恶道。天界众生天生爱干净,而且一生享乐,在预见将生为污秽的畜牲、地狱或饿鬼道众生时,他们的恐惧及无依感是很大!
阴曹地府给阳间的一幅对联,看完恍然大悟!一个人善良,很容易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内心慈悲,是修行的基础。修行
地府有幅对联:
上联云:“阳间三世,伤天害理皆由你”
下联云:“阴曹地府,古往今来放过谁”
横批是:“你可来了”
古训云:“积善余庆,积恶余殃”、“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古人深信因果,对于天地神明都是心存敬畏,认为行善去恶是本份内的事。然而有的人不善于观察,却说那个人行善却没见到好的际遇,那个人做恶却也没见其得祸,因此心生疑义,怀疑善恶报应。
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报应有早有迟,比喻形与影是说报应是必然的,一般说来,早报较轻,迟报从重,一切都在天理的安排之中。人如果能明了因果事理,把报应二字反复思考,择善而从,自然就会避免恶报,得到善报。
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一生好道扬善,立品端方,生平不欺一人,不诳一语,“黎明即起”这篇家训,就是他做的。人们都很钦敬他的人品,神明念他为人正直,有几次被阴司命去审事。
一次,朱柏庐朦胧睡去,见有很多人来迎接他,来到了一个大的衙门,回顾自身,冠履袍服,便即升座。这时看到一个被勾到的人的神识,却是原来认识的一位乡人,知他原来曾敬奉神佛,礼诵过经文,然而后来弃善从恶,造业很多,又无善事可补,按冥律注定转世投入狗胎,变为畜类。
朱柏庐见了,心中不忍。便问道:“汝向习经典,还记得么?”要他记得,便是本心不昧,或可挽回。那人答道:“全不记得。”又手写一“佛”字与他看,道:“汝还认得此字么?”答道:“不识得。”又道:“你持诵的经典,难道也忘记了?”答道:“不知。”只得叫左右把张狗皮披在他身上,只见那人向地一滚,已变了狗形,摇头摆尾而去。醒来心下戚然。
一到天明,即叫人到某家去打听,回说:“其人已于半夜急病而死。”为之咨嗟不已。朱柏庐本不欲说这事,所以说者,欲使周围人引以为戒,庶免堕轮回。
又一天早晨,朱柏庐连呼某人可怜,也是原来认识的人。他的学生问道:“某人现在某处做官,闻他地方上遭遇荒年,赈饥安边,赚了若干大元宝,正是得意时候,您为何说他可怜?”朱柏庐道:“正为这节事上,不久就有灭门之祸了。”
学生问道:“何至于此?”
朱柏庐道:“你想百姓遭了凶荒,流离困苦。朝廷令发米赈济,那地方官实心奉行,一家数口,多领一斗二斗的米,就多延了三日五日的命,便可不至饿死了。今乃瞒心昧己,只顾一身,该给两口米的,克落了一口;该给一石粟的,克落他五斗;设厂施粥,逼迫大户捐米捐银,开消公用;粥中和入冷水石灰,又限定一人一碗;还有到迟了吃不着的,白白的赶来忍饿,倒弄得死者无数。官府漠不关心,只愿死者多,食者少,便可多落几担米,多赚几万银子。这罪孽哪得不重?
昨梦呈到一宗案卷,冥官叫我判定画押,上奏天曹。予细阅卷宗,乃是侵盗赈米的官吏罪案。罪之轻重,照他侵盗多寡为定。轻者暴死,重者灭门,贬入地狱中,转世为牛马,为犬豕。今某之罪,正犯极重一条。亲友帮办分着的,罪亦不免。不久就要勾到,故我深为叹息。
地府有幅对联上联云‘阳间三世,伤天害理皆由你’,下联云‘阴曹地府,古往今来放过谁’,横批是‘你可来了’。冥报全视人为,命好者必循天理而行,命歉者尤不可再伤天理也。你们日后倘得出仕,总要爱民之心,切勿假公济私。我恐某人的一家,就有凶信到了。”
果然隔了月余,传得信来,说某人合家染了时疫,父子四五口,不上数日,相继而亡。学生始叹朱柏庐的话果然一毫不差。
善恶有报是真理!而当今却逆天叛道,破坏传统信仰、道德和人们的正信,更不尊重生命,鼓吹无神,无佛,无道,无前生,无后世,无因果报应,制造了无数人间悲剧,把人们拖向一条不归路,为天理所不容。
回归天理、道德、良知,个人和社会才会有光明美好的未来,这才是明智者的选择。
动手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lishizx.com/dlsxc/6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