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大理市 >> 大理市小吃 >> 正文 >> 正文

大理又双叒叕上央视焦点访谈啦了不得了

来源:大理市 时间:2017-12-16

今日你会看到:

大理又双叒叕上央视焦点访谈了~了不得了!

大理一天三登光明日报,这是一张大理人保护洱海的答卷!

大理又双叒叕上央视焦点访谈啦~了不得了!

11月23日央视播出主题为“新时代怎么干通向绿水青山的新路”的《焦点访谈》又提到我们大理啦!节目中提到的大理通向绿水青山的新路是什么呢?快来看看~

说起大理,很多人马上会想到青瓦白墙的白族民居与碧水清波的洱海相映的美景。可是几年前,对住在洱海周边的村民们来说,还很难有这样的感受,因为村里污水横流、遍地垃圾。

这几年,洱海治理的力度加大,洱海周边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也成了其中的一部分。一大早,洱滨村村民杜雅丽就开始忙活,把自家屋里屋外收拾得干干净净。杜雅丽说:“我们村有专门的临时堆放点,等一下倒进去就可以了。以前的话,我们会倒在猪圈里面,或者是洱海边上。”

洱滨村还和和村民签了责任书,又设了垃圾临时堆放点,还聘请了保洁员负责打扫公共区域,村民们倒垃圾的习惯改变了。在大家的共同维护下,村里非常整洁。村里收集的垃圾由垃圾清运车统一清运到镇里。

洱滨村垃圾清运员赵光忠说:“每天来清运一次,运输过程中必须要把棚布蒙起,避免垃圾到处乱飞。”

以前要把垃圾运到几十公里外的垃圾填埋场,一个来回要三个多小时,现在只要十分钟,就能把垃圾运到附近的压缩中转站,极大地缓解了垃圾处理的压力,基本做到日产日清。垃圾压缩后,再统一运往垃圾焚烧发电厂。基本实现大理市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

大理采用的是“户保洁、村收集、镇运输、市处理”的层级管理模式,这几年,大理市城乡生活垃圾收集清运量从年的16.47万吨上升到年的27.54万吨,城乡环境卫生得到明显改善。虽然大理市生活垃圾处置城乡一体化的模式已经进入了成熟的运转阶段,但仍有问题亟待解决。

大理市城管局副局长段怀祖说:“垃圾虽然老百姓已经分类了,但最后收集员、保洁员还是给它混杂在一起到垃圾焚烧厂,我们分类以后,下一步的这些企业的连接机制现在还是一个空白。”

面临这诸多难题,今年6月,大理州开始探索城乡垃圾处置跨区域合作。同时,大理正在增建一条日处理量为吨的垃圾焚烧线,未来将有更多的地区纳入垃圾处理范围。

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的生态治理有了新标准,而这一直以来是生态保护的薄弱项。大理在城乡垃圾一体化上做出的努力,正体现了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一些地方的经济,一些企业的发展和一些个人的生活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大理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而要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就需要各种升级和转变,升级环境治理能力,转变生产发展方式。大理致力于提升城乡环境卫生,污水治理、垃圾处理、洱海保护都越来越专业,通向绿水青山我们一直在路上...

消息来源:焦点访谈

原标题:“新时代怎么干通向绿水青山的新路

大理一天三登光明日报,这是一张大理人保护洱海的答卷!

昨天刚上了《焦点访谈》的大理,今天又登上光明日报啦,还一下子登了三篇,厉害了,我的大理!原来说的都是洱海保护这件事,来看看,光明日报是怎么说的吧?

自年以来,大理全州各族干部群众牢记一定要保护好洱海的指示,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为目标,把洱海的治理保护当作大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打好洱海源头保卫战

洱海之北,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三条被大理人称为“北三江”的河流,呈“川”字形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的山谷中舒缓地流出,融入洱海万顷碧波中。多年平均入湖水量占洱海总入湖水量的59%左右。

洱源县始终把洱海保护放在首位,实施湿地保护与建设、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水污染防治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努力不让一滴污水流入洱海。

从年起,洱源县就开始在主要入湖河流下游、重要湖泊和水源地周边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总投资1.68亿元的洱海源头国家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项目启动实施。海西海、西湖、东湖、草海、绿玉池……目前,全县累计投入资金2.65亿元,已经建成湿地1.26万亩,今年年底湿地面积将达1.64万亩,年底建成湿地面积达2万亩以上。

为从根本上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洱源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用10年时间将高耗水、高耗肥的大蒜种植面积从7.18万亩压缩到4万亩左右,在全县推广节水灌溉。从年至今,全县投入万元,推广示范建设3.5万亩绿色水稻生产基地,基地水稻实行生态化种植,不施化肥,改施有机肥,不使用农药杀虫除草,改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年均减少化肥施用多吨。绿色水稻市场价高,这样既保护了洱海,发展了产业,又使群众致富。

在洱源乡村,对农户厨房、卫生间、洗涤、圈舍产生的污水进行“四水收集”已家喻户晓。目前已建成6个集镇污水处理厂、公里雨污管网、50个村落污水处理系统和6座垃圾中转站。探索出了“垃圾全清运、污水进湿地、空地全绿化、占道全清退、农家肥下田、农业生态化”的有效模式。

今年起,洱源积极贯彻实施“洱海保护七大行动”,在洱海主要入湖河流两侧30米和其他湖泊周围50米内,一律禁止新建公共基础设施以外的建筑物、构筑物。全县还关停了包括地热温泉在内的餐饮客栈服务业经营户户。洱海的源头干净了,洱海才能干净。

开启“蓝宝石”抢救模式“七大行动”动起来

近年来餐饮旅游发展迅速以及受农业面源污染等的影响,洱海这颗高原上的“蓝宝石”似乎没那么蓝了,洱海保护迫在眉睫!

云南省委、省政府决定为保护好洱海流域水环境“采取断然措施,开启抢救模式”。大理州委、州政府编制了《洱海保护治理与流域生态建设“十三五”规划》和洱海环湖截污、流域城镇“两污”处理设施建设等8个专项子规划,全力以赴推进依法治湖、科学治湖、工程治湖、全民治湖和网络化管理。

十三五’期间,洱海水质有30个月稳定保持在Ⅲ类,力争35个月达到Ⅱ类水质。”这是大理市于年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截至年10月11日,洱海环湖截污工程管道施工完成公里,比洱海环海公路还长了约15公里,干渠1.77公里,年到目前为止完成投资10.87亿元。

这其实只是大理洱海抢救“七大行动”攻坚战中的一小部分。“七大行动”指挥部13个工作组紧紧盯住红线,“天天上赛道,天天记成绩”,这样铆足了劲儿与时间赛跑!与水质较量!

绣花功夫治理“一点一滴”不放过

洱海治理要下绣花功夫,保护洱海就要做在“点滴之间”,力争做到未处理的污水,一滴也不流进洱海。

为了不让花巨资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成为摆设,大理已在个村落建立和改造了套村落污水处理管网设施。在截污管网还没完成的地方,应急开挖余处库塘收集农田尾水,同时由乡镇成立污水应急收集小分队挨家挨户去居民家,确保厨房、厕所、家庭小养殖场等“四水全收。

喜洲镇仁里邑一南一北各建有一个5级沉淀的库塘,库塘里种植着吸污能力较强的水生植物,全镇目前已经挖了38个应急库塘,通过5级沉淀吸附后的库塘水,可以用于农业灌溉,大幅减少“抽清排污”。

过去农村居民都从苍山上截水,现在实行的是洱海流域统筹供水,让清澈的山溪水直流洱海。为了不搞大水漫灌,大理今年采取农田计划用水的节水措施,让净化后的库塘水也可用来浇灌。仅此一项,今年已节约用水0万m3。

大理市每年在洱海的日常管理上投入2亿多元,设立了村庄保洁员、滩地管理员、河道管理员,实行“户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四级垃圾转运,开展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活动。政府还以每吨40元的价格补贴企业将牛粪做成生态有机肥,以保护洱海周围的生态。

一时的牺牲是为了更长远的未来

水质的改善除了相关治污排污建设,也离不开政府对洱海周边违规经营、违章建筑和违法排污行为实行“零容忍”。全市上下牺牲短期的经济利益,努力守住生态的底线。

3月31日,大理市政府发布通告,要求洱海流域水生态保护区核心区内的餐饮客栈一律暂停营业。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流域“两违”整治行动,排查出违章建筑户,拆除违章建筑户、9.44万平方米,关停客栈餐饮经营户家。

紧邻洱海的大理镇龙下登村,原本是一个风景优美的民族特色旅游村,近年来有些热播影视剧在此拍摄,更是让龙下登村一年四季游人如织、财源滚滚。但今年4月以后,这里突然变得冷清起来。村里许多客栈都大门紧锁,门口用风格各异的标牌挂着“保护洱海,自发歇业”。村里的海景酒店在旅游旺季每月收入都在30万元左右,但今年4月以来没有一家营业。

大理人的艰辛努力终于有了回报。洱海今年以来保持5个月Ⅱ类水质,6至8月全湖水质综合类别达到Ⅲ类标准,变化趋势处于近10年来正常波动范围。湖内水生植物生长恢复较好,全湖植被覆盖面积已达到32平方公里,为近15年来最大。“蓝宝石”洱海正在恢复常态.

“苍山如屏缠玉带,洱海似镜映明月。”在游客眼里,大理的山水是一幅幅美不胜收的画卷;在大理人心中,家乡的山水是一张张需要竭尽心力作答的考卷。

消息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

一滴洱海水,映出“千秋画万古琴”

打好洱海源头保卫战

七大行动洗净洱海绿水青山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排版:邹玲艳

值周:赵茜

明珠广场旁小团山商住楼,1-3层,4室2厅1厨3卫,㎡,报价:万

大理古城内独栋小院,1-2层,6室3厅1厨2卫,㎡,报价:万

美丽南庭跃层,楼梯房,4室3厅1厨2卫,.7㎡,报价:万

建标华城海琴湾,电梯房,3室2厅1厨1卫,.48㎡,报价:73万

???意向购房登记







































首席权威白癜风专家
北京市中科医院好不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lishizx.com/dlsxc/1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