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的古城,不但凝聚了大理的灵气,也同样凝聚了大理的人气、生气、和气、秀气、书卷气、烟火气。
古城城内街道为南北、东西走向,纵横交错,你是“棋盘”。城内的房屋建筑,是清一色的青瓦屋面,墙壁多以鹅卵石垒砌,青苔累累,瓦草萋萋,显现出十二分的古朴与凝重。岁月的长河,静静地在大理古城的每一条石板街中流淌。在经历了悠悠岁月的沧桑风雨之后,大理古城尚能保存得如此完好,实在难得。生活在大理古城中的人,深得这座小城得天独厚的灵气所滋养,这里的人,或精音律,或通匠艺,几乎人人都活得很充实,很滋润,活得清新脱俗,活得心平气顺,活得有板有眼。
在大理,几乎人人都有一门深藏不露的看家绝活。把白布做成五彩缤纷的扎染,把石头磨出惊世骇俗的花纹,把朽木点化成栩栩如生的木雕,把草芥编织成时尚新潮的工艺,这些就是最好的例证。生活在这么一座充满着灵性的城市中,什么奇迹都有可能发生,都在发生。
大理的雨,也充满了情调,不经意间便从苍山之巅飘洒而来,细腻、透明,犹如白族少女手中刺绣的彩丝,灵动地飞舞着,绣出石板街的空蒙,绣出了《雨巷》的意境,甚至将匆匆来去的过客,也给绣了进去,让人恍惚觉得会有什么东西顺着雨丝滑下来,滑进一首美妙的诗中,滑进一幅画中,滑进田野中。
有人在烟雨迷蒙的田野上躬耕。有人行走在回家的路上。有人放牧着梦中的云朵。也有人正凭借着蝴蝶的翅膀,让心,在大理的天空下飞翔,在《五朵金花》的梦想中飞翔,在《蝴蝶之梦》的迷幻中飞翔。
行走在这烟雨朦胧的城郭间,会有醉意扑面而来。这个时候,你便是那个离心灵最近的人。
尽管这雨丝,这小巷,从来都不会记得有谁来过,又有谁离去了,但对于到过这里的人来说,便永远也不会忘却这雨中的古城,这古城中的细雨以及被雨丝抑或情丝濡湿的石板路。
在大理古城,每一间老屋,每一角飞檐,每一条小巷,每一块石头,甚至每一朵茶花,都是一个传说,都是一个典故。世世代代的大理人,全都是生在一个个故事中,死在一个个传说里。在他们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永远的老家。正因为如此,大理人才如此痴情地眷恋着自己的这座小城,眷恋着这座小城中的每一条石板小巷。
大理永远是白族人的故乡,只要是白族人,不管他走了多远,看过多少地方的云,走过多少地方的桥,喝过多少地方的水,爱过多少地方的人,他们的根,依然在这里。有为数不少的大理人,始终不愿意离开这座古城,即便离开了,他们终有一天会回到此地。他们的脚步依然会留在这座小城的石板街中,印在古城记忆的底片上。
在大理,需要走动的地方很多,需要饱览的名胜也很多,但有的地方,是需要坐下来,待着,方能感觉出其中那不一般的味道来的,比如说洋人街。如果仅仅从街面的布局来看,大理的洋人街还真有些像是北京的三里屯。所不同的是,这条街的背景是雄峻而旖旎的苍山气象,是四围香稻的田园风光,与之匹配的,是家家流水,户户花香的民居院落。因而,这条名叫护国路的小街,更趋向于自然、趋向于纯朴,充满了一种田园牧歌的浪漫情调。
在洋人街上走动,你会感受到一种久违的温馨,一种静谧的祥和,一种超然的散淡。
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国游客,都乐意在这里随心所欲地观光、闲聊、小憩。因为这里有天底下最缤纷的花草、最温馨客栈、最诱人的美酒、最柔情的月光。这里有草编、有扎染、有木雕、有泥塑,甚至有水碓、有石磨、有最古老的铜匠铺。可以在这里漫无目的地来回遛达。这里有疲惫的旅行者,在匆匆寻找一间清洗风尘的客栈。这里所呈现的,是一幅中国建筑与西方风情完美结合的风俗画。
在这里,或临轩听雨,或静夜煨茶,或品茗谈天,或吟风弄月,都可尽随人意。在这条街上,你见不到步履匆忙的行人,听不到人声的鼎沸,物欲的喧哗。恬静、脱俗、质朴、闲适,格调优雅,闹中取静,你会因此而陶醉,你会因此流连忘返,你也终于会明白:为什么连洋人也在这里“乐不思蜀”,并把这里作为精神的家园,灵魂的驿站。夜色笼罩之后,洋人街的味道也就出来了。
通常,那些酒吧、水吧抑或聊吧的灯光,都不太明亮,烛光摇曳,人影绰绰,圆月西倾,酒醉夜阑,如此美景良辰,相信每个人都能找到心灵的钥匙,叩开灵魂的家门。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lishizx.com/dlsly/11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