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通寺的位置感通寺位于点苍山圣应峰南麓,大理古城和下关之间,距大理古城约5公里,距离下关约11公里。感通寺背靠四季积雪不化的苍山,面对烟波浩淼,白帆点点的洱海,集天地间灵于一身,又名荡山寺。感通寺传说相传,明洪武十七年,感通寺的住持——无极大法师前往南京朝觐明太祖朱元璋,并带去了一匹白马,一株茶树。进献时正好是初春,白马嘶鸣,茶树开花。当时,明太祖认为马嘶花放,是大明江山的吉祥之兆,于是便给无极和尚赐名为“法天”,并授其职务为“大理府僧纲司都纲”,并赐诗18首送归。全山僧众迎接无极归来的地方,后来也建了寺庙,称为班山。从此感通山寺庙大兴,明末高僧担当曾题联云:“寺古松森,西南览胜无双地;马嘶花放,苍洱驰名第一山。”感通寺的历史感通寺始建于南诏初年(即公元九世纪初),相传为南诏高僧李成眉所建。当年李成眉云游到大理,看到感通寺这块地点风水很好,就把他手中的樟木禅杖插在地上道:若引地通建寺,就让禅杖成活。果如所言,禅杖就地生根,成活了。于是他即筑台保护成活樟树,且名之曰:“樟木台”,并着手修建庙宇。传说寺里的和尚在念诵《龙女经》时感动了龙女。龙女先是化凡女来为和尚做斋饭,随后化作龙女花。到了明洪武十五年(公元年),感通寺主持无极禅师到京城南京朝觐明太祖朱元璋,带去白马和山茶作为贡品。进献时,正值初春,恰逢白马嘶鸣,山茶怒放。朱元璋认为“马嘶花放”乃是大明皇朝吉祥的征兆,心中大喜,特地赋御诗十二首相赠,并赐无极名法天,并授其职务为“大理府僧纲司都纲”(当时管理大理佛寺的大和尚的职务)。无极返回大理后,将御赐《归云南诗》十二章,镌刻在感通寺正殿大云堂前。明末高僧担当曾题联云:“寺古松森,西南览胜无双地;马嘶花放,苍洱驰名第一山。”从担当的诗中可看出明朝时期的感通寺在大理佛教界的地位。明朝嘉靖年间,状元杨慎戍谪云南,翰林李元阳随同杨状元游大理,住宿于感通寺班山楼,在楼上校注六书转注并写千字音韵,著《转注古音修》一书后,改班山楼名为“写韵楼”。在升庵游感通寺后一百三十六年(康熙六年),明末著名爱国诗僧担当(普荷)重修写韵楼,并从鸡足山来这里定居。后人有联曰:“龙女奇花传千古,名士高僧共一楼。”担当当时已是七十五岁的高龄,但复明之志犹未改。他对杨慎的品格、为人,十分崇敬,连续作《写韵楼歌》、《吊杨升庵太史》等诗篇,称道杨慎“撑天拄地”的气节,虽远戌滇南,而“气更豪”。最后一年,还在感通寺作拈花颂百咏。寺后山上有担当墓,其墓铭赞担当诗文乃“清而不荡,婉而不伤,法古而不袭迹,卑今而不吊诡”。墓铭录有担当辞世之偈曰:“天也破,地也破,认作担当便错过,舌头已断谁敢坐”。墓铭以下面文字为终结:“始焉儒,终焉佛,一而二,二而一。洱海秋涛,点苍雪壁,迦叶之区,担当之宝”。盖因其卒于孟冬月也。《担当大和尚塔铭》为年重刻。前人万秉义有《登写韵楼奉怀杨太史及唐大来》诗:“书法诗画推三绝,太史名僧共一楼。住去青山还此日,归来黄鹤是何秋?”长按左侧
白癜风能不能治疗好白癜风怎么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lishizx.com/dlsdl/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