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04.24(星期五)
地点: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又名“叶榆城”,“紫城”,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南诏王阁逻凤筑的羊苴咩城,即大理旧城。历经南诏,大理两个地方政权后,被元灭国,城毁于战火。
年,明军攻占大理,重新修建府城,次年,都督冯诚又加以拓宽,即现在我们看到的大理古城,至今已余年历史。从眀至清,大理府署,县衙,等政府机构都设在古城内,甚至在更远的唐宋多年的历史间,古城也都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如今,居苍山之下,洱海之滨的大理古城,总面积约2.25平方公里,四周有城墙,城墙内层为夯土,外披石块,大砖各一层,城设四门及门楼,即:苍山门及门楼,洱海门及门楼,北城门楼,南城门楼。城内保存有大量的清,民国时期的民居,武庙,杜文秀帅府,西云书院,考试院,城隍庙,清真寺,天主教堂,蒋公祠等,还有文献楼,五华楼等城楼,是来大理旅游不得不去的漫步之地。
离开崇圣寺三塔景区,我是从苍山门进的古城。
沿着玉洱路,边走边逛,小心脏还是蛮激动的,朝思暮想的大理古城,现在终于漫步其中,愉悦感不言而喻!过博爱路口和复兴路口,左侧的蒋公祠很是醒目,所以进去瞅两眼!
蒋公祠,是清末腾越镇总兵,贵州提督蒋宗汉的祠堂,建于年,该祠堂坐北朝南,由大门,过厅,正堂,厢房及四耳房组成。院内曾建有别致的大理石碑亭建筑,可惜已毁。该祠堂格局保存完整,是清代典型的祠堂建筑,并富有地方特点,值得一看。
比邻而居的玉洱公园,古朴,清幽,石桥,流水,极具江南水乡的特点,是当地居民休闲的好去处。
过叶榆路,东玉街,达洱海门。
而后沿人民路返回到复兴路。
人民路,是古城内一条东西主干道,全长米,年称为“中正路”,年新中国成立后,改称“人民路”。
复兴路,是大理古城南北方向最长的主干道和最繁华的街道,连接南城门和北城门,总长1米,街道两边,银行,酒店,商铺林立,并且基本保持着民清时期的建筑风格,是大量游客聚集的一条街。
沿复兴路向北,“洋人街”是来到的第一条街。
“洋人街”,原名“护国路”,为纪念民国初年云南人民反对袁世凯称帝,起兵护国而得名。“护国路”东西走向,全长米,宽7米,青石板路面,其中最繁华的是中段,长.6米,是我国最早最知名的“洋人街”之一。
过玉洱路,银苍路,平等路,右侧的基督教堂很是醒目,吸引着游客停下脚步,进去一窥究竟。
大理基督教堂,建于清光绪30年,即公元年,由当时的传教士韩纯中建盖。教堂整体为抬梁式石木结构,坐北向南,由门厅,祈祷室,礼拜堂和钟楼组成。整个建筑以大理白族传统建筑为主要风格,并吸收部分西方建筑元素,形成其独具特色的宗教建筑。
北城门楼,是古城复兴路的尽头。
北城楼,又称“安远楼”,北城门又称“安远门”,“三塔门”,始建于年,是古城四座城门之一。城楼的屋顶采用了中国宫室建筑中较高等级的重檐歇山式,至今仍完好保留了明朝时期的建筑风格。
“五华楼”,是复兴路上一座不得不提,也是不得不去的一座城楼。
此楼,建于南诏劝丰佑时期,即公元年,是南诏时的“国宾馆”。据史书记载:“五华楼”方五里,高百尺,上可容万人,下可建五丈旗,是南诏王宴请西南夷十六国君长及其他国宾的地方。元世祖忽必烈征服大理时,也曾驻足楼前,仔细观赏。明初,五华楼毁于战乱,现在我们看到的五华楼是年恢复重建的,建筑风格吸取了典型的白族民居“四合五天井”的精髓。眼前的五华楼,虽气势恢宏,古朴庄严,其规模,格局,已远不如南诏的五华楼了!
附近的“杜文秀元帅府”也值得走走看看,了解一下那段清末农民起义的波澜壮阔!
“杜文秀元帅府”,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原为云南提督府衙门。鸦片战争后,云南汉,回民族矛盾加剧,同时清政府又采取“汉强则助汉杀回,回强则助回杀汉”的反动政策,6年,云南巡抚舒兴阿的“灭回”密令,激起了以杜文秀为领导的回民的反抗,攻占了云南提督府,杜文秀被推举为“总统兵马大元帅”,并在此设立“元帅府”。直到年起义失败,历时18年,后恢复云南提督府衙门。
原建筑有大门,二门,正堂,议事厅和南北花厅,书房及四周城墙,现仅存议事大厅,大门和南城墙约米,二门和正堂是年重建的。
第一次亲眼看到羊驼哦
这样,作为大理十景之一的“古城漫步”就基本结束了,经南城门出城,返回下关。
南城门,是古城四门之首,始建于明洪武15年,即年,为古城最古老雄伟的建筑,是大理古城的标志和象征。特别是城门上的“大理”二字是郭沫若年游览大理时亲笔所提,“大理”是国号,意为“大治大理,富国兴邦”之意。
而城门上的城楼,即南城楼,又叫“双鹤楼”,“承恩楼”。
正由于南城门作为古城的正门,标志,象征,而城楼也具有标志性意义,所以在此留影拍照的游客很多,穿民族服饰与游客合影的白族姑娘也很多,喜欢的话,这儿可以多拍几张照片!
请转发到你的朋友圈吧!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lishizx.com/dlsxc/5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