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地区在元代以前,一直是云南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唐宋时期,这里先后建立了两个地方民族政权——“南诏”(公元——年)和“大理国”(公元——年)。南诏与唐王朝时战时和,而大理国与宋王朝则基本相安无事。《天龙八部》讲的就是“大理国”时期的故事。
大理段氏为“西洱河蛮”的大姓,隋代即已世居洱海周围,南诏时期是贵族世家,段氏祖先段俭魏官至南诏清平官(相当于唐的宰相)。段俭魏五传至南诏布燮(清平官之一)段保隆。段保隆的儿子段思平官居通海节度使,很有权势。这时的南诏政权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内忧外患不止。公元年,南诏发生政变,南诏灭亡。远在滇东的段思平巧妙地联合了那里的37个民族部落,兴师挥戈洱海,于后晋天福二年(公元年)建立大理国,建都苍山之麓的阳苴咩城(城址在今大理古城西一带)。大理国的疆域包括今云南全省以及四川、重庆、贵州、广西、缅甸的部分地区,是我国西南地区历史上重要的地方民族政权。
从南诏末期开始,大理地区佛教盛行。大理国开国之君段思平是虔诚的佛教徒,他“岁岁建寺,铸佛万尊”,在位8年而卒,传位给儿子段思英。段思英在位仅2年,段思平的兄弟段思良自认为开国有功,逼侄儿逊位为僧,自立为国王。从此以后,大理国在王位继承上形成了思平、思良两个支系的往来争夺,这是大理国多年间权力争斗的主线。由于佛教盛行,加上政治斗争激烈,大理国王往往逊位为僧,在大理国历史上,逊位为僧的皇帝多达9位,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
段氏立国后传了十四主,到段正明在位13年之后,已经历了年历史的大理国经受了一场失权的打击,段正明被迫让位给权臣鄯阐(今昆明)侯高升泰,改国号为“大中国”。但在国内各种强权势力的制约下,高氏不久又把王位归还给段氏,由段正淳继任王位,这个失而复得的段氏政权史称后理国。后理国从段正淳到段兴智亡于元,共传8世,年。因此,段氏统治的大理国前后共传22世,年。
宋淳佑十二年(公元年)12月,蒙古军攻克大理,国王段智兴被掳,大理国亡。元朝建立云南行省之后,设置大理路军民总管府,赦段智兴,“封为摩诃罗嵯,管领八方,仍守其地,世袭总管”。到了第4代总管段庆在元朝改授为都元帅,第7代段俊授云南省平章(地方高级长官);第10代段功,因破红巾军明玉珍有功,梁王“以女阿盖妾之”,但段氏与元王朝的政治矛盾仍进一步加剧,结果演绎出了《孔雀胆》的悲剧。明洪武十五年(公元年),明军攻克大理城,掳12代总管段明,被解到京师,授湖广武昌卫镇抚,至此段氏总管结束,共12代年。
大理国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大理国建立于中原的五代后晋天福二年(公元年),比北宋建国早20多年。有野史记载,称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后,有大臣献上地图,建议派兵伐取云南。太祖拿起玉斧(一种文具,或为朱笔)对着大渡河一划,说:“此外非吾有也。”这就是昆明大观楼长联中所说“宋挥玉斧”典故的由来。
至于杨慎《滇载记》中所说:“由是云南三百年不通中国”的说法,则不符合历史实际。其实,大理国与宋朝的交往有两个途径,一是上层联系,一是民间来往。上层联系时断时续,不如南诏时期密切。宋太宗曾册封大理国王为“云南八国都王”;政和七年(公元年),宋徽宗又册封派使者来上贡的大理国王段和誉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习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理国王”。大理国则不时派使节向宋朝进贡,积极谋求内附。至于民间交往则从未断绝,而且涉及到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桂海虞衡志》有一段文字,详细记载了大理人到广西购物的情况:“乾道癸巳(南宋孝宗年号,公元年)冬,忽有大理人李观音得、董六斤黑、张般若师等,率以三字为名,凡二十三人,至横山议市马。出一文书,字画略有法。大略所需《文选五臣注》、《五经广注》、《春秋后语》、《三史加注》、《都大本草广注》、《五藏论》、《大般若十六会序》及《初学记》、《张孟押韵》、《切韵》、《玉篇》、《集圣历》,百家书之类,及须浮量并碗、琉璃碗及紫檀、甘草、石决明、并泉石、密陀缯、香蛤、海蛤等药”。大理国向内地输送的物资以大理马最为著名,大理马身材较中原马为矮,但耐力好,善负重和山地行走,曾在南宋抗金战争中发挥过很大作用。除大理马外,还有云南的刀、剑、披毡、药材等土特产也源源不断地销往内地。这种全方位的交往,缩小了两地的文化差异,为元代统一中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段誉其人天龙八部中的段誉,是以大理国第十六代国王段正严为原型塑造的一个人物。段正严,又名段和誉。汉文史籍中多称其为段和誉,很少称其为段正严。段正严为段正淳子,宋大观二年(公元年)嗣立,改元日新,后又改文治、永嘉、保天、广运。段正严在位期间,积极谋求内附,和宋王朝的关系较为紧密。他曾多次向宋王朝入贡。政和七年(公元年),段和誉遣使入贡于宋,宋王朝册封其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理国王”。此外,他还积极推动大理国与宋王朝之间的经济贸易。在今广西邕州设立的互市,大理国向宋王朝输出远近知名的大理马,从中原输入各种书籍、生活用品、药材等。宋王朝的册封以及邕州互市,不仅在大理国的历史上有重要影响,对宋王朝而言也是重要的政治事件。段和誉在位期间,大理国国力殷富,四境安宁,西南边疆各地都受大理国节制,史载“七月中元节,各方贡金银、罗绮、珍宝、犀象万计,牛马遍点苍。”这为后来元王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段和誉与多数大理国王一样,性格温和,不喜用兵,在位期间,和宋王朝以及其他民族政权都没有大的军事冲突。正因为他以仁政治国,因此极受大理国臣民拥护,直至年老时才因其诸子争斗而禅位为僧,在位时间长达39年,是大理国历代国王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
天龙寺与崇圣寺《天龙八部》中说到的大理国天龙寺,其原型就是中外知名的崇圣寺。金庸在书中写道:“天龙寺在大理城外点苍山中岳峰之北,正式寺名作崇圣寺,但大理百姓叫惯了,都称之为天龙寺,背负苍山,面临洱水,极占形胜。寺有三塔,建于唐初,大者高二百余尺,十六级,塔顶有铁铸记云:‘大唐贞观尉迟故德造’。相传天龙寺有五宝,三塔为五宝为首。段氏历代祖先做皇帝的,往往避位为僧,都是在这天龙寺中出家,因此天龙寺便是大理皇室的家庙,于全国诸寺之中最是尊荣。每位皇帝出家后,子孙连他生日,必到寺中朝拜,每朝拜一次、必有奉献装修。寺省三阁、七楼、九殿、百厦、规模宏大,构筑精丽,即是中原如五台、普陀、九华、峨嵋诸处佛门胜地的名山大寺,亦少有其比,只是僻处南疆,其名不显而已”。
崇圣寺建于南诏、大理国时期,规模十分宏大。大理历史上有“佛都”之誉,并有“南中梵刹之胜在苍山洱水,苍山洱水之胜在崇圣一寺”之说,可见崇圣寺在西南佛教之地位。寺中有五大镇寺之宝:三塔、巨钟、雨铜观音、证道歌碑与佛都匾。因三塔为寺之标志,大理人一般习惯地称崇圣寺为三塔寺。崇圣寺在苍山洱海之间历经近千年的风霜雨雪,到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因杜文秀起义,以大理为根据地与清军血战,战火殃及崇圣寺,庙宇全部被毁,只有三塔得到保存。年,大理重建了规模宏大的崇圣寺,改变了长期以来的"塔以寺名,有塔无寺"的局面.
三塔作为崇圣寺的重要组成部分及“五宝”之一,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崇圣寺当时的壮丽规模。三塔是我国著名的佛塔之一,年即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秀丽挺拔的三塔,犹如三支巨笔,使大理古城更加壮丽,给苍山洱海增添了无限风姿。三塔鼎峙,撑天拄地;玉柱标空,雄浑壮丽,真是“胜地标三塔,浮图秘鬼工。”长期以来,它已成为大理的象征,是白族人民心中永远的圣地。近年在对三塔的加固维修过程中,清理出余件文物,这是迄今发现的最丰富、最重要的一批南诏和大理国时期的文物。
崇圣寺三塔,从建成至今,已经历了上千年的风霜雨雪。其间,大理地区还发生了30余次强烈地震。明代正德年间的大地震,大理古城房屋绝大部分倒塌,高达69.13米的大塔(千寻塔)也从塔顶处裂开,形如破竹,但十天后却奇迹般自行复合如初。年,大理又发生大地震,大理城乡建筑绝大部分都已倒塌,可三塔却完好无损,只有千寻塔震落了塔刹。这在中国建筑史上是一个奇迹,充分反映了古代白族人民的杰出技艺和智慧。在大理坝子里,无论从哪一个方向,都能看到三塔的秀丽身影。前面是碧波万顷的洱海,后面是莽莽的百里点苍,巍巍三塔以孤高不群的气质,挺拔雄奇的身姿,永镇苍洱山川,永镇邪龙恶蟒,永远是大理白族人民的骄傲。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lishizx.com/dlsgr/2238.html